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国内资讯

中国体育史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2-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新文化运动以后,体育史成为一般专门体育学堂(系、科)的正式科目。191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体育史专著——《中国体育史》,就是郭希汾(绍虞)先生为爱国女学体育科和东亚体育学校开课准备的。1926年,郝更生用英文发表了《中国体育概论》(FHYSICAL EDUCATION OF CH1NA),该书是在作者1923年留学美国春田学院时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可以说,这两本书奠定了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史学有了较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的增加,一些体育理论教师开始研究、教授体育史。1956年国家体委设立的运动技术委员会,着重开展了体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按照国家体委关于开展体育文史研究的规划,1960年设在四川省的成都体育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体育史研究室。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体育学院也开设了体育史课。它们均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体育史专业研究人才。不过,由于十年的影响,这个过程被中断了,中国体育史学研究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78 年以后,由于中国整个形势的变化,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体育史学研究又出现了新的生机。1979年9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决定成立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为了培养体育史研究人才,1979年,成都体育学院招收了首批攻读体育史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并为全国体育理论教师进修班讲授体育史。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和奥运赛场上中国金牌纪录零的突破,形成了社会对体育兴趣的普遍增强,使得体育史学研究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一种蓬勃发展的局面。首先,1986年,国家体委成立了专门的体育史研究管理机构—文史工作委员会,而其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全国的体育史学术研究;其次,各体育学院(系)普遍开设了体育史课程,并在以往招收体育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开始招收体育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第三,1983年,由全国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和文史工作委员会创办发行了《体育文史》杂志,主要刊登体育文史知识稿件和体育史论文;第四,1984 年,中国体育史学会在四川乐山成立。从1984年10月起,新成立的中国体育史学会还被国际体育史委员会接纳为团体会员;第五,与中国体育史学会成立的同时,全国性的体育史学术论文报告会和学术研讨会也按两年一次的惯例在全国举办;第六,1990年,中国体育博物馆成立开馆,这是中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全面展示体育历史文物资料的机构。这为中国体育史学的研究开辟了又一途径。

  1979年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奥林匹克研究在经历了一个知识介绍和历史描述后,较快地转入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就在国际奥林匹克研究领域提出了重要观点,指出这一世界性的运动应更多地吸收东方文化的精华,并提出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互补、互动的理论,为丰富奥林匹克文化研究,推动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体育的双向互动,促使奥林匹克运动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体育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近代体育史研究似乎比方向上的研究要更弱一些。研究的成果,除了几本教材和少数的论文外,少有大的突破。

  现代体育史的研究在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多年来经过体育史学者的潜心研究,获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史料性成果。如奥林匹克的研究、体育现代化的研究、现代学校体育史的研究、现代体育与生活方式的研究、时期的体育研究、新主义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等等,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民族特色。由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发展的新形式和新要求,中国的民族体育的研究已经由对个别现象的发掘整理向探索规律关注整体发展方向迈进、由注重民族体育的价值规律向开发其在现实社会中应用途径和措施的研究方向迈进。

  体育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历史学,例如历史运动理论、历史发展的动力与机制理论、文化形态理论、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生活方式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史论与史实等。在体育科学体系中,体育史学属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史学理论是建立在体育学原理基础上的,如体育与运动起源理论、体育结构与体育功能变迁理论、体育史分期理论、体育价值观的发展理论、体育文化模式理论、体育发展模式理论、体育发展动力理论、运动进化理论等。

  体育史学的主要的方法主要有史料学和编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口传历史学方法和跨学科综合性方法。近年来,体育史学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复杂,其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与之相对应,体育史学在研究方法上打破了传统研究的局限性和旧的教学体系和框架,除运用考古学、体育学和历史方法等传统方法和手段以外,文化学、人类学、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体育史学者有意识地用于收集资料、分析现象、说明规律、社会调查和数据统计,从而为体育史学科的建设和理论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推动了体育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

  主要包括教材和专著类成果、科研课题成果、学位论文类成果和学术论文类成果。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体育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正式出版的体育史教材和专著有100余种;而近年来,体育史学者还参加并完成了几十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这些科研课题着眼于当今社会最热点问题,涵盖面广,科研方法系统,完成质量优异,是一批很有示范价值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几十年来,我国已经建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分明的体育史学科专业。近年来,体育史领域的学位论文成果颇丰,这些学位论文涉及断代史、专门史、单项运动史等众多领域,科研方法严谨规范,显示出体育史学科未来发展的潜力,代表着体育史学学科发展的活力,这对今后体育史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国内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过程来看,体育史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将主要体现在 学科发展的多元化、学科发展的多样化、学科文化因素的强化、学科发展的实用化和现实化、学科发展的国际化以及学科发展的本土化几个方面。

  通过对中国体育史学学科发展趋势地分析,本文认为对中国体育史学学科未来的发展对策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体育院校的教学和课程逐步淡化体育史的内容,使得体育史学教学与研究很难有更深层次研究的突破,迫使—些学者转向研究新兴学科,导致体育史教学研究的力量不足。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常能激发灵感,发现一些问题。但目前体育史教学方面存在教材更新缓慢、教法古板、课时偏少等问题。加强体育史教学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

  目前体育史学科出现了学术梯队的断层危机。中年的一批体育史研究骨干大多已是各大院系的领导,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影响了学术研究。因此,新上来的一批青年体育史研究者应向老体育史研究工作者学习,增强理论深度上和考据水平上功力。着眼于体育史学研究新“开荒点”,不要浅尝辄止,一定要深入下去,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性成果。

  近几年,新兴学科的兴起也吸引了一部分体育史的研究人员转移研究重点,创建新学科。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兴起的脑体倒挂、知识滑坡的社会风气使中国体育史学界人才外流。加上政府机构的改革,又使我国从事体育史工作的部分人员转行到别的机关单位,而市场经济的冲击更使一部分人“下海”经商,其中固然利弊参半,但对于体育史学科本身的力量,应该说实际上是一种削弱。随着全社会重新开始重视知识,和学校教师待遇的改善,近年来这个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今后,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管理部门和机构应在如何稳定高校体育史教学的师资队伍上下工夫,避免学科人才的流失。

  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大多数体育史研究工作者把研究方向和精力转到体育现代化的研究上来。因此,不免会出现顾此失彼,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古代和近代体育史已研究得差不多了,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挖掘。事实上,体育史研究还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没能解决,还有不少历史问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

  在体育史学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料法占据主导地位,更注重文物考古和社会学实证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同时,今后应加强翻译和介绍国外体育史研究的力度,以便与西方学者相互学习与借鉴,以推动中国体育史学的学科建设。在学术风气方面,要开展适当的学术争鸣,力争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体育史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当代体育发展的大潮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同时也对中国体育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保存和深入揭示体育的文化意义,是体育史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基本任务。这也正是中国体育史学在当代的存在价值和发展前景。

  中国的体育史学研究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世界知识和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国体育史学研究必将在未来的体育发展和体育产业大潮中取得充分的立足之地。这也正是中国体育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