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国际资讯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动因和方式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怎样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我们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牵涉到很多方面。德维特在有关国际化的著作中往往只提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方面内容或者强调国际化的某一动因。大多数使用的词汇要么是与课程相关的(如国际研究、全球性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和平教育等),要么是与流动性相关的(如出国留学、国外教育、学术流动等)。

  年里,人们在讨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候,可以听到一些全新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很大程度上与跨境教育有关,是全球化社会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影响,如无国界教育、跨境教育、全球教育、境外教育、教育服务的国际贸易。

  在2002年,德维特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维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人们利用其更好地达成了目的。

  简奈特(Jane Knight)从高校层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定义,她将国际化和文化维度整合进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服务等诸项功能。自从20世纪

  年代初提出这一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演变。奈特指出,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高等教育,全球化将世界变得更加国际化。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讨论以及最近快速发展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活动,增强了将动因、目的等纳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的趋势。以前,“国际化教育”更多地等同于教育国际化。最近,全球化更多地被认为其与国际化相关,甚至等同于国际化。斯科特(Scott)认为,国际化和全球化都是复杂的现象,它们涵盖很多内容。虽然国际化和全球化之间有差异,但两者在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泰克勒(Teichler)指出全球化本源为高等教育内容的变化,全球各部分联系日益加强、界限逐渐模糊,甚至消失

  。但是近年来,“全球化”这一词汇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讨论中逐渐被“国际化”所取代。同时,全球化的含义也有所变化,这一词汇用以描述高等教育领域跨地区的现象,或者以市场和竞争为特征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范围内的事项。阿特、赖斯贝格等人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21

  不断整合的世界经济、新信息技术、国际知识网络、英语、学术机构不可控等因素正在塑造着全球化。国际化是大学和政府为回应全球化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需要不断更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维度在重要性、范围和复杂性方面不断增强。当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有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出现、区域化、信息交流技术、新供给者、备用资金来源、无国界的问题、终身学习、数量不断增长且多样化的参与者。因此,奈特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将不同文化间的、全球维度因素整合进中学后教育的目的、功能和传递的过程。而且,她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中一部分是本土国际化——开展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技能。其中,很多活动是课程导向的,旨在让学生沉浸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本土维度下的活动包括课程和项目、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与当地文化团体或种族的联系、科研学术活动。另一部分是境外国际化,包括学生和学者的流动,项目、服务提供者的交流。这两部分不是互斥的,而是混合在各种政策和项目之中的。

  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这两个方面区分开来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文件和著作谈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的时候很少论及其原因。在很多著作中其含义和动因是混淆的,常常将国际化的动因表述为国际化的含义。德维特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四种动因。其中,动因包括国外的政策、、技术支持、和平和相互理解、国家和区域认同等方面。在二战后和冷战时期,动因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占主导地位。美国“

  事件”之后,的重要性得到了重视。经济动因包括经济发展和竞争、国家教育需求、劳动力市场、财务激励等方面。经济动因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社会文化动因与大学的角色关系非常密切,大学的科研和教学在促进师生文化理解和提高跨文化的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环境下,个人不再局限在某一区域。如上所述,在社会和文化动因影响下的大学承受着压力。学术动因包括在研究、教学和服务功能中加入国际维度和多元文化维度,扩展学术视野、加强机构建设、提升形象和地位,以及提高质量和学术水平等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形象和地位在国际排名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不同的动因。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其重要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差异,并且主导动因随时间而变化。相对于其他动因,经济动因在当今居于主导地位。与此相关的是,诸如战略联盟、形象和地位等学术因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奈特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层次的动因包括人力资本的发展、战略联盟、创收

  商业贸易、国家建设、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际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层面的动因包括国际品牌和形象、质量提升

  国际标准、创收、学生和教师发展、战略联盟和知识生产。泰克勒等很多学者逐渐开始强调市场、竞争和管理的重要性。库莱沙指出,自上世纪末,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相继实现了转型,在教育的国际贸易服务方面都有所拓展。作为国际化机构,这些发展强化了教育市场的重要性,并且改变了市场的结构。这这种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逐渐显现。尼姆、赫尔斯滕指出,在国际化背景下,世界就像“花园”,我们从学术工作的果实中播撒下“种子”,如知识、被证实的最佳实践、奖学金及管理和咨询系统。同时,两人希望对这一观念提供更为深刻的解读——需要回顾、重建、深入洞悉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

  竞争、市场、企业化等因素在高等教育领域被不断强化,学者们都强调更多地关注社会凝聚力和高等教育的公众角色。

  )和德维特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国际化是人文主义走向纯经济利益为代表的全球化的最后一站。不幸的是,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对抗忽略了一个事实——具有全球化内容的活动(高等教育作为商品)多打着国际化的旗号。

  ,将国际化描述为学生、教师和员工在技能、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过程方法,将国际化维度或视角整合进机构的主要功能。前三个方法,尤其是活动方法,在国际化的应用中是十分常见的。考虑到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性日益凸显,过程方法在国际化的应用中则显得更为突出。对于欧洲也是如此。

  世纪末,欧洲形成了国际化的主流趋势——和美国较为相似,美国教育理事会、外国学生事务全国委员会(NSFSA)等机构推动了大学的国际化。

  能力方法在国际化的讨论中也成为重要的因素,同时,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国际化(如本土国际化运动)逐渐被重视。经济动因和动因推动了在国家和机构层面的国际化,动因方法也得到了学界的承认。动因随着时间和国家(地区)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指向不同的方法和政策。随着当前世界不同区域的快速变化,动因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综合作用下不断变化,这已经在很多方面清晰地显现出来——不断增长的对国际化学生和学术资源的竞争、跨境项目的增长、高等教育国际化中营利者的出现、诸如印度和中国在世界经济及高等教育领域地位的变化等。这些都是现实,并且其影响不容忽视。

  在欧洲及其他地方,国家和高校在应对国际化的战略和方法方面,活动方法已经成为主流。在英国,主要是向内流动,在希腊和土耳其等国家主要是向外流动,欧洲其他国家的流动是将交换或者参与欧洲项目看作本土学位的一部分,尤其是苏格拉底计划或伊拉斯谟计划。在欧洲高等教育部长会议所发表的《鲁汶公报》上讲到博洛尼亚进程之时提到了流动的重要性——到

  现今,流动性已经不仅仅是国际化的工具或基础。在本土国际化运动的推动下,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国际化逐渐被关注——在联系不断增强的知识经济和社会中,怎样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为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流动不是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方式之一。国际化使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加强,跨越国界不再是必须的,而是取得国际间和不同文化间经历的一种方式。这一经历也可以通过国际(跨文化)课堂、国际企业或组织、不同社会文化环境(比如一个国际性

  文化多样性的社区)等途径获得。勃兰登堡和德维特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实践和方式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更多的交换、更多的学位流动、更多的招录。

  美国教育理事会提出的倡议对于弥合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差异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指出,两者有很大的差异,但互有补充。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