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2025体育产业增值破千亿!深圳出台20条措施打造体育消费城市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日前,最新一期深圳市政府公报正式对外印发《深圳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明确工作目标:到2022年,形成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促进体育消费典型经验;到2025年,实现体育产业发展实力位居全国领先水平。其中,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比例达到40%,市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2%,全民健身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体育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2019年,国家发改委和体育总局联合印发《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提出要在全国遴选一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公布由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共计百余座城市筛选而出的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40大城市。(延展阅读:利好不断!体育总局选中40个体育消费试点后,又为全国城市改造拟定标准)其中鹏城深圳作为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在这份榜单中榜上有名。

  此番为推动深圳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从强化体育设施建设和用地保障、完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竞技体育及职业体育高质量发展、引领全民健身活动、保障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等六大方面共出台20条工作措施。

  早在2019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曾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通知。明确目标到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上升,体育消费结构更为合理。

  此后随着2020年8月,40个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出炉,多地政府相继公布了各市“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以此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延展阅读:多地政府印发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方案:东北抓冰雪 西安结合文化科技)

  深圳作为40大试点消费城市之一,在今年5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市政府就曾明确提出将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到202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新建80个以上便民利民健身场所,办好深圳国际马拉松、深圳市第十届运动会等体育活动,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15%。(延展阅读:8地市发放过亿元体育消费券!五一假期有望再掀体育消费热潮)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巡视员王志强曾明确表示,深圳应从产业布局、高端赛事、职业体育、体育消费、市场主体、运动环境六大方面推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其中在体育消费方面,深圳要创建全国首批体育消费示范城市,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鼓励体育消费模式和业态创新,推动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

  此外深圳还要推进休闲运动之城建设,积极拓展山地户外、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高尔夫、击剑、马术、极限运动、汽车露营等时尚、亲民又具有消费潜力的健身休闲项目;要持续举办体育消费节,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氛围,引导消费者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助力企业拓宽体育消费营销渠道,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为实现体育消费水平持续增长的目标,即到2022年,深圳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到3500元;到2025年,广大市民健身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体育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方案》从强化体育设施建设和用地保障、完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竞技体育及职业体育高质量发展、引领全民健身活动、保障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等六大方面共20条工作措施。

  根据《方案》,深圳将探索城市社区运动设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实施便民体育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计划;编制《深圳市重大文体设施规划建设行动计划》,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与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相匹配、更大容量、可承接世界赛事的专业足球场地。

  在扶持竞技体育、职业体育高质量发展方面,重点扶持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和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三小球”及冰球等项目;大力推广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攀岩、无人机、棒球等新兴时尚运动项目;鼓励各区积极争取建设足球、篮球、田径等国家队训练基地,打造“国家队训练基地集聚区”;引进更多契合城市定位和特质的高端赛事,力争每年举办30场以上国际体育赛事。

  在保障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技能培训课程,推广群众体育运动等级标准;组织举办深圳体育消费节,建设深圳市体育博物馆。

  《方案》还提出,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双向开放,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保障机制,推进更多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等非教学时段向社会开放;鼓励各区探索组建专业公司运营学校体育场地。此外,加快体教融合,大中小学校增设专兼职教练员岗位;探索体医融合,在健康体检中探索增加体测(健康体适能)项目;发展智慧体育,在全市推广建设一批智慧健身设施。

  1.积极探索城市社区运动设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短板。编制《2021-2025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实施便民体育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计划,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健身设施;推动建设中小型体育场所、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智能健身房、商场或旧厂房改造体育设施、体育运动休闲综合体等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和设施;因地制宜,结合深圳“山海连城计划”,推动健身步道、绿道、碧道、公园健身点的建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和综合执法局、各区政府(含新区、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下同)]

  2.建设一批重大体育设施,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作。编制《深圳市重大文体设施规划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市体育中心和深圳国际青少年足球活动中心(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改造提升等重大体育设施工程,到2023年建成国际一流专业足球场地;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与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相匹配、更大容量、可承接世界赛事的专业足球场地;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完善运营监管机制,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各区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区政府、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3.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用地保障。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充分保障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细化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标准,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社区体育活动场地人均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区政府)

  4.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探索优化国际体育赛事报批流程,争取深圳直接向国家体育总局申报权限和对连续多年举办的赛事一次批多届的政策;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指导和服务,抓好全过程安全监管,提高办赛水平;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加大力度打击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政府)

  5.完善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及系列配套政策;实施文化和体育产业专项资金扶持计划,同时争取国家和省相关资金支持,推动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发展;鼓励各区结合实际出台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形成市区联动的政策体系。(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区政府)

  6.创新促进体育赛事发展的安保制度。探索建立以观众数量和赛事对抗激烈程度为主要依据的大型赛事活动安保等级分类标准,统筹公安、反恐、文体、应急、交通等相关部门资源力量,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按照“承办者负责、政府监管”的原则,进一步推进赛事安保市场化运作,推行“赛事活动商业运作、安保服务市场提供、政府部门合力监管”的模式。(市公安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区政府)

  7.鼓励培养、引进高水平体育人才。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中高等学校,在体育产业、体育服务领域设立学科专业,形成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专业基地;研究制定《深圳市文化体育领域特聘岗位评聘实施办法》,鼓励培养、引进包括高水平体育裁判、体育行政管理人、体育专业学者等在内的紧缺高端人才;探索以柔性、刚性引进相结合的引才模式,采取顾问策划、公益宣传、商业合作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引进世界冠军、金牌教练、明星运动员等体育名人;积极引进职业体育经纪人、高端体育赛事活动策划人、知名体育媒体人等专门人才,带动赛事组织、市场营销、赛事传播、媒体报道、青少年培训、衍生品销售等更全面、更好、更快发展。(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区政府)

  8.突出重点项目,提升竞技体育水平。重点扶持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和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三小球”及冰球等项目;大力推广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攀岩、无人机、棒球等新兴时尚运动项目;鼓励发展击剑、马术、帆船、高尔夫、航空运动等中高端体育运动;推广棋类运动,建设“智力运动之城”。围绕国家奥运战略和“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战略,鼓励各区积极争取建设足球、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冰球、水球、女子橄榄球、海岸赛艇、国际象棋和极限运动等国家队训练基地,打造“国家队训练基地集聚区”;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和模式,输送优秀运动员代表国家和广东省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区政府)

  9.打造职业体育发展高地。大力建设能够代表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定位的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把深圳市足球俱乐部、深圳南岭铁狼足球俱乐部、深圳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深圳海狼帆船俱乐部、深大乒乓球俱乐部等打造成为各自职业联赛中的佼佼者和城市名片。(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区政府)

  10.构建与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相匹配的高端体育赛事体系。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办赛、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赛模式,提升深圳马拉松、中国杯帆船赛、WTA年终总决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深圳站等赛事办赛水平。引进更多契合城市定位和特质的高端赛事,力争每年举办30场以上国际体育赛事。(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公安局、各区政府)

  11.宣传全民健身理念,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开展重大体育赛事活动惠民直播(转播),组织对体育现象、体育赛事、体育活动进行文化解读,宣传健身知识,推广体育文化;创新“全民健身活动月”“深圳踏青日”等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开展体育运动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鼓励广大市民走出户外、强健体魄,促进实物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稳步增长。(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总工会、各区政府、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报业集团)

  12.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双向开放。实施《深圳市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指导意见》,促进公共体育场馆更好提供惠民服务,在工作日闲暇时间优先向学校开放;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保障机制,推进更多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等非教学时段向社会开放;鼓励各区探索组建专业公司运营学校体育场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区政府)

  13.培育龙头体育企业,提升体育产品供给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适合体育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鼓励体育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增强高端体育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符合相关条件的,支持申报科研专项资助;引导体育企业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提升高端体育产品的供给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龙头体育企业,形成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并在全国率先探索体育产业园区认定工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评选认定一批优秀“走出去”企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科技创新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中小企业服务局、深圳银保监局、各区政府)

  14.繁荣体育培训市场,释放体育消费需求。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技能培训课程,提供形式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健身指导;推广群众体育运动等级标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体育技能的需求,增强消费粘性。(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区政府)

  15.策划并支持举办消费节和体育展会等消费主题活动。组织举办深圳体育消费节;鼓励支持举办体育产业专业展会;建设深圳市体育博物馆,举办体育主题交流活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商务局、各区政府、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16.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协同发展。深入挖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体育资源,策划联合举办体育活动;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联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港澳办、各区政府)

  17.加快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制定《深圳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体教融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大中小学校增设专兼职教练员岗位,探索“先入职后培训”的方式吸纳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教练员;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逐步推进小学、初中、高中可连续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规范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教育局)

  18.探索体医融合,构建市民健康良性循环新机制。在健康体检中探索增加体测(健康体适能)项目,为居民健康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着重针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体育指导员和体育教师等开展运动处方知识系列培训,探索建立运动处方师培训认证体系;普及运动处方知识,让运动处方和医药处方、心理处方、营养处方发挥协同作用,指导居民吃动平衡、防病治病。(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教育局)

  19.发展智慧体育,提升体育消费体验。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提升实时监测、科学引导、智慧安保和智慧服务能力;在全市推广建设一批智慧健身设施;促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R、VR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的应用创新;提升文体消费便利性,通过“i深圳”一站式推送全市公共文体场馆的活动资讯。(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区政府)

  20.鼓励体育消费业态创新,发展新兴时尚体育项目。促进演艺娱乐、旅游、科技、康养等产业和体育消费业态融合,评选认定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优秀新业态项目;支持企业探索电竞产业的新型消费模式;鼓励各区结合实际建设特色体育街区;加快建设融创华发冰雪文旅城、金沙湾国际乐园等消费示范项目,助力发展冰雪运动、海上运动等新兴时尚体育项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