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跨媒体新闻阅读类型、特征与优化路径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1-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媒介融合时代,跨媒体新闻阅读主要表现为推送式阅读、检索式阅读、拓展式阅读、触发式阅读、共创式阅读和社交式阅读等几种类型。跨媒体新闻阅读不仅丰富了用户的阅读体验,也提升了新闻的社会价值和信息消费价值。在媒体主动介入读者需求、打造多介质传播体系的同时,引导阅读者做好信息平衡,构建健康的阅读环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媒介素养是优化跨媒体新闻阅读的重要路径。

  媒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尺,阅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新闻阅读具有社会历史性,深受媒介环境的影响。不同媒介环境下的新闻阅读活动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烙印。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使人类可选择的新闻资讯更加丰富,阅读介质更加灵活,阅读场景更为多样。特别是“互联网+”推动的信息传播变革,为人们理解新闻、感知世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路径选择。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4%,较2019年的79.3%增长了0.1个百分点。[1]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应用平台的跨媒体、多介质、多屏幕应用正迅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信息传播的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使受众的新闻阅读方式日趋数字化、便捷化和个性化。

  美国著名新媒介技术专家罗杰·菲德勒指出,媒介形态的变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共进共存、汇聚和复杂性。[2]新媒介不会完全替代旧的媒介,而会成为整个媒介生态的有益补充,旧的媒介也会在新环境中演进与适应。人类的新闻阅读行为与承载新闻的媒介形态息息相关。多种媒介的融合共生,使跨媒体阅读成为常态化的新闻阅读方式。

  媒介融合重塑了人类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深刻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信息的流动由单向转向交互,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由专业媒体扩充为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连接人与信息”是人类对于媒体最基本的需求。不同信息终端的使用,为文本、数据、图片、音频和影像的传播和共生创造了条件,为阅读者与新闻事实的连接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媒介融合也影响到新闻的生产与风格,短视频新闻、数据新闻、传感器新闻、虚拟现实(VR)新闻、移动直播等不断创造出新的业态模式,为读者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阅读新闻事实创造了条件。

  媒介融合实现了新闻的可读、可听、可视与可互动,与以往相互独立的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身份不同,不同媒体的受众在跨媒体阅读的整体框架下实现了身份的融合。受众由以往单向的受众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定制、提供信息服务的用户。用户体验成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产品生产的重要概念。在多介质、多平台的传播环境中,用户既是新闻的阅读者,也是媒体信息的消费者,有时还会参与到新闻的生产环节。在阅读新闻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弹幕等功能提供新闻线索,补充新闻背景和事实,或直接参与到与新闻当事人的互动讨论中,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新闻阅读是人们对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的接收和理解过程。在媒介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系统中,新闻的阅读者不再满足于信息的获取,而是注重更有效率地获得信息体验。进入到媒介融合时代,媒介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比特化的数字单元为多种阅读方式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人类对于新闻的阅读可以通过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各种不断变化、创新的新媒体进行。人们可以通过阅读纸质媒体新闻获得对新闻事件的想象力,通过视听媒体感知报道对象的形象与故事,通过网络围绕新闻事实进行交流讨论。

  基于媒介终端变化的信息接受场景转换是媒介融合时代跨媒体新闻阅读的重要转向。单一介质时代的阅读,新闻阅读的场景基本上是由内容载体来决定的。在融合情景下,新闻阅读的场景体现出对于阅读时空的重塑。人们可以在乘车、排队时拿出手机进行新闻阅读、评论或转发信息;可以在PC(个人电脑)端、移动应用或电子阅读器中完成新闻的存储、阅读和交流。LBS (基于位置的服务)、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互联技术在对用户具身的阅读空间、地理位置、行动路径等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后,会提供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新闻,实现阅读场景与用户思维、情绪的交叠,激发阅读者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和共情。

  跨媒体阅读的核心理念是阅读者根据自身需求借助多种媒体进行开放式的阅读。这与媒介融合所倡导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任何新闻终端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的目标相呼应。

  相同或稍有差异的新闻内容被推送到不同的平台上,阅读者可以根据所处环境选择性地使用某一媒介,方便快捷地吸收信息。例如将传统广播新闻节目的音频推送到车载广播,或是将其拆分为围绕某一新闻的声音单元,并与文字报道一起转载至电台的微信公众号。这一层次的新闻阅读促进了相同内容在不同平台上的使用,对新闻报道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对新闻用户而言,推送式阅读追求的一致性的阅读体验,考虑的是新闻内容在不同媒介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可替代性。

  人们获知某条信息后感觉到该信息对于自身的意义,因而主动去搜索不同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以此建构对于新闻事件的全面认知。例如,读者在网络中看到某条重要信息,但尚不能确认真伪转而去查阅传统媒体新闻。或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受众通过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获知线索,而后再去搜寻、观看电视新闻直播,以获得更加全面的事件信息和权威解读。与推送式阅读不同,检索式阅读凸显出读者的能动性,读者在跨媒体阅读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种探寻性体验。

  同一主题新闻内容被开发出不同的媒体形态,形成一条内容产出链。阅读者在接触到某一媒体形态的新闻时亦会接收其他媒体形态的新闻。该层次的跨媒体阅读实现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附加值。如在融合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关于同一事件的新闻被包装成视频新闻、音频新闻、数据新闻等形态不同、内容侧重点亦不相同的新闻表现方式,它们彼此间内容互补,更易引发联动式传播,新闻事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者通过接收不同媒体形态的新闻,既理解了新闻事件,也容易产生情绪共鸣,从而获得了一种补偿性体验。

  强调通过某一信息入口的触发,产生对用户的号召性媒介行为。比如近年来许多报纸配置了多媒体报道的二维码,用户通过扫描能够突破报纸阅读的展示局限,体验到H5或VR等立体化的新闻报道作品,报纸也借此将原来的读者转化为网站或新媒体平台用户。再如,短视频平台节选展示某一新闻当事人的访谈录片段,引导用户去电视频道观看完整的新闻调查节目,用户由此获得持续性的新闻阅读体验。触发式阅读凸显了信息入口对于跨媒体阅读的启动效应。

  强调记者、编辑和读者围绕新闻报道的协作。阅读者成为新闻衍生内容的创造者或传播者,并构成以阅读为基线的信息传播网络。例如读者通过电视看到出镜记者的报道或者访谈专家的评论后并不认同,转移至记者或专家微博补充新的新闻事实或论据,或是借助于自媒体直接发声,由此建构起更为全面的新闻图景。共创式阅读使媒体的新闻生产与用户形成了一种相互融合的共动过程。阅读者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更加全面,新闻报道的社会意义也更加彰显。

  分享(转发)按钮在媒介融合情境中已成为各类数字化媒体的标配。用户可以将正在阅读的新闻一键分享至各类社交平台,在更广泛的空间与好友进行沟通、互动。有时,阅读者还会在转发时附上自己的评论。作为较早出现的网络新闻社交方式,转发与评论可以使读者将自己的观点、意见伴随新闻进行扩散,由此强化新闻事件的意义,一些用户的评论本身也成为极富看点的内容。社交式阅读体现出Web2.0时代的用户参与,它承载的是用户内心深处的社区感。

  以上几种跨媒体阅读的典型形式在新闻的获取和阅读参与中各有侧重,但并非是绝对分离的。如读者通过新闻推送获知新闻事件,而后进行拓展式的阅读,查证、分析新闻事实,或是进一步利用媒体平台协同记者、编辑完成后续新闻报道,实现共创式阅读。媒介融合情境中新闻的阅读与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新闻本身也在跨媒体阅读的过程中提示出新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跨平台、多屏幕消费正在逐步改变用户的媒介消费习惯,使用户的跨媒体新闻阅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新闻的呈现离不开媒体,新闻的阅读需要借助不同的介质。不同媒体平台的物理特性决定了新闻呈现的不同样式,每一种媒体的传播特点决定了传播的不同偏向。报纸的大版面使新闻得以非线性化呈现,便于完整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启发读者思考;广播的伴侣性特征使听众可以在接收音频新闻时多线程地进行其他工作;电视的视听结合使新闻具备了冲击力和感染力,可以使观众直观地感受新闻现场;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则释放了用户在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中的权利,增加了人们理解新闻和社会参与的多重维度。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新闻被开发出不同的信息样态,借以实现新闻报道在不同媒介之间流通、扩散和优势互补。

  跨媒体新闻阅读讲求多种阅读介质与媒体的灵活调用。媒介融合使媒体平台间互联互通,为用户在不同媒体平台中的活动创造出丰富的信息入口,构建出流畅的线上、线下阅读路径。用户不仅可以选择较低的成本进入任意媒介所呈现的新闻图景之中,还可以打破不同内容载体之间的隔离状态,在不同平台中围绕同一新闻主题进行信息的读取、输入和交互,寻求一种或多种交叉整合式的阅读方式,从而使信息的获取变得全面和立体化。

  纵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种阅读方式之所以流行,关键在于能给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与早期广播中的“报纸摘要”、电视的“读报节目”不同,媒介融合时代的跨媒体新闻阅读强调了新闻信息接收的泛在化、体验感和参与感,满足了互联互通情境下人们对于新闻的阅读和使用需求。新闻信息能够在不同多媒体终端之间进行传输、解析、展示、控制和共享,阅读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利用任何设备自主地获取其所需要的新闻,并与他人进行自由的分享、讨论和互动。同时,多界面互动会为阅读者带来度的、虚实结合的信息体验。

  人工智能的逐步应用使新闻转变为全息化的阅读对象。移动视频直播、360°全景播报、交互式新闻等逐渐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新闻制作的主流技术,用户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接收新闻信息,获得的感官体验。特别是VR、AR等沉浸式技术模糊了阅读者的“物理地点”与媒体新闻“事件地点”的界限,重塑了新闻的接近性价值,强烈的在场感可以使读者沉浸于媒介所营造的新闻场景中,更真切地感受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情景。

  媒介融合为新闻的阅读增添了多样化的选择,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变得更为频繁,阅读新闻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媒介融合使新闻实现了时效上的全时传播,加上便携式移动终端等使用,阅读者往往会突破单一媒体使用的时空限制,轻易打破连续性的阅读体验,呈现出新闻阅读的碎片化。

  跨媒体阅读可以使读者就同一新闻事件的信息接收突破单一媒介的传播局限,加之算法推荐等智能化新闻分发形式的辅助,用户不仅可以轻松地从众多媒介中选择自己所关心的新闻,还可以聚合、梳理关于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合理地跨媒体阅读成为破解“信息茧房”“算法囚徒”等困境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平台的新闻,阅读者往往能够建立起新闻事件的全面图景,接收多元意见,实现对新闻的纵深化阅读。碎片式与纵深化阅读的结合为用户提供了“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灵活选择,同时,为新闻报道的空间扩散和意义生成创造了条件。

  新闻阅读不仅能够使读者了解新闻事实,还能够形成对于社会环境的认知。媒介融合为人们营造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环境。在跨媒体新闻阅读中,一种以受众和媒体相连接的新型传播方式逐渐成熟。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人都成为他所构筑的拟态环境的绝对中心,阅读者通过对不同媒介的使用重构自己的信息空间和交往空间。以新闻为工具的互动催生了阅读的社交化取向。社交化阅读以互联网为基础,以读者体验为中心,强调在移动中阅读、在参与中阅读。

  媒介融合打通了人们交往的媒介空间,通过不同媒介终端的新闻阅读和分享,人们得以重新回归到过去那个在咖啡馆里阅读,议论新闻的年代。[3]不同的是这个咖啡馆如今变成了一个超越空间、规模巨大的社会网络。在新的技术语境下,新闻阅读不再孤独,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为用户营造了社区感。新闻产品与社交平台的对接也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用户的在线阅读行为变成了可标注的数据。数据成为媒介融合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形态和个体思想的记录。报纸、杂志、电视等典型的中心式内容分发方式被“互联网+”平台支持下的非中心式分发方式所取代。用户对新闻报道的浏览、点击、分享、评论、点赞、搜索、订阅等行为,以及“关注”、互为“好友”等社会关系状态都成为媒体了解受众,实现精准分发的重要依据。

  跨媒体新闻阅读行为推动了 “新闻+”式的信息消费变革。媒体通过深描用户画像,建立算法模型,为读者提供定制式的个性化新闻服务。在用户阅读新闻的过程中,还可进一步将读者经常阅读的场景、阅读时间、阅读设备等数据进行跟踪和收集,对后续的媒体消费进行引流,使新闻阅读转化为信息服务和产品营销的渠道。

  阅读是一种从认知到心理的体验活动。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精神体验,除了依赖于有效的媒体信息供给和产品服务,跨媒体新闻阅读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阅读者自身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养成。

  阅读是信息生产者和接收者基于文本和媒介实现的一种知识传递过程。跨媒体新闻阅读不仅反映出读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追寻、查证和吸收,还体现为作为消费者的用户对不同媒体的采纳和使用。追求跨媒体新闻阅读的优质体验,需要兼顾新闻报道的载体要素和信息要素。

  就媒介载体而言,“融合性使各类媒介技术实现互通,解除了不同形式、格式、传输、显示的限制”。[4]阅读者对与融合性媒体环境的感知直接影响到其对媒体的选用和采纳。读者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其对某一媒体功能的想象空间,进而影响到对媒体有用性、易用性、相容性以及新闻传递效能的判断。例如,通过移动设备观看传统电视内容替代对于电视设备的购置,通过聚合式新闻客户端阅读替代订阅多种报刊,以此作出基于信息获取成本和个人喜好等的选择判断。

  就信息传递而言,媒介融合创造的信息环境使用户实现了对多元化媒介内容的集合式消费,为增进用户对于新闻事实的理解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途径。读者应该尽可能多地获取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媒体信息,以此构建对于某一新闻事件的完整认知。

  在跨媒体新闻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仅会建立对于外部世界变化的感知,也会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对新闻进行自我解读,寻求心理状态的平衡。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曾创立“调和理论”来说明个体与“对象”及对象的“来源”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当人对“来源”和“客体”的态度相似,而“来源”对“客体”主张否定时,不调和都会存在。[5]在跨媒体新闻阅读的过程中,同样体现出用户对于“媒介来源”和“新闻对象”的调和倾向。当一种“媒介来源”不足以满足阅读者对于某一“新闻对象”的期待便会产生不协调,而拓展式阅读、共创式阅读和社交式阅读的配合运用都可以化解用户接受单一媒体信息时的不适感,调和阅读者的阅读心理状态。因此,优质的跨媒体阅读还应该注重对于不同阅读方式的合理运用。

  “数字化的生活将改变新闻选择的经济模式,你不必再阅读别人心目中的新闻和别人认为值得占据版面的消息,你的兴趣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6]如何在广阔的信息空间中选择合适的媒介和新闻进行阅读,与阅读者本身的媒介素养息息相关。

  媒介素养是建构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基本指标。跨媒体阅读扩充了媒介素养在媒介选择和信息接收方面的新维度。除了强调对社会个体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跨媒体阅读重视社会个体对媒介的“饮食”平衡和管理协调,对不同媒介的搭配组合能力决定了用户建构怎样的“拟态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及分配媒介使用时间是现代人生活的必备素质。

  就信息的具体接收而言,跨媒体阅读的用户可就同一主题的新闻报道获取不同场景、不同形态的内容。不同形态信息形成的信息刺激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个人心理和精神感受。阅读者的媒介素养水平越高,他的思维就越开阔,也更愿意尝试或接受新的方式,并警惕新闻阅读内容的趋同化和庸俗化,养成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

  新闻报道具有天然的公共信息属性,通过跨媒体新闻阅读,人们可以介入更多元的公共话语空间讨论,并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阅读行为表达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关注。跨媒体新闻阅读是一项需要不断推广和完善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人们对于新闻阅读介质的选择和调用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方式,跨媒体新闻阅读会成为一种泛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多元化媒介构成的传播网络中,新闻本身也成为了媒体与用户、用户与信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方式。

  作为一种知识传递活动,跨媒体阅读的社会需求亦带来了新闻行业的系统性变化。除了从用户自身出发优化跨媒体阅读的效果,作为新闻生产者的媒体也要顺应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主动介入读者需求,打造多介质、营养均衡的传播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共创媒介共通的文化空间和公共话语空间,守护优质内容的价值引领应成为媒体人和阅读者推动跨媒体阅读的共同取向。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治理视域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0BXW094)阶段性研究成果

  [1]张君成. 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 国民听书超过三成 纸书阅读悄然回暖[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4-26

  [4]刘强.融合环境感知对新媒体产品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5]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