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新闻采访中好问题的标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善于提问对于记者而言犹如翅膀之于飞鸟,好的问题可以让新闻事件飞向更广阔更遥远的空间,并获得准确、全面、丰厚的答案。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 ...

  善于提问对于记者而言犹如翅膀之于飞鸟,好的问题可以让新闻事件飞向更广阔更遥远的空间,并获得准确、全面、丰厚的答案。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提问对于记者采访的重要性。记者采访提问分为几种情况,包括记者招待会、专访、书面采访、日常采访中的提问等。因为所处情况不同,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一个好问题,就细节而言,标准肯定有差异,但总括起来,新闻采访中的好问题应该蕴含两个因素:新闻价值和提问技巧。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大约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地在访问——也就是以向人提问题为基础的。”如果说寻找线索的过程是发现新闻事实价值的开始,那么提问就是核实事实是否有新闻价值,并不断开掘出新闻事实最大价值的过程。这也就是说,问题必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都要达到从提问中发现新闻价值的目的,这是发现新闻价值最直接的一种途径。

  ⒈好问题从既定目标和受众出发,能抓住重要性事件。重大新闻事件大多数也就是受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与当前社会生活和大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关系的事件,如政局的变动、政策的变化以及重大经济信息等,好的提问首先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有一定的含金量和重要意义,非那些花花絮絮的娱乐性问题可比。比如2009年期间,《中国日报》记者向提问:请问总理,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但是我们注意到,您的报告中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推出一些新的刺激计划,这是否意味着这一轮措施运作良好,未来还会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方案吗?此外,这4万亿元中只有1.18万亿元来自中央政府投资,如何保证其余资金的来源?这4万亿元里面有多少是原计划投资,又有多少是新增投资?这个问题抓住了2009年重大经济关注点,契合了受众需要了解国家经济投入动向的心理需求,也照应了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所以首先肯定了这个提问,说这个问题很重要。

  ⒉好问题更客观,避免诱导性。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新闻离不开客观二字,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提问时也要用事实说话,尽量避免主观色彩的影响。有的记者出于受情绪或者感情作用,所提问题往往带有个人感彩,当采访对象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时,记者就将自己想要的答案说出来,然后让对方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被采访对象通常会点头称“是”。这就是最典型的诱导。2008年奥运会期间,这样的提问随时可见:“你是不是很感谢自己的教练?”“你在落后的时候是不是没有放弃?”“请问你得了冠军是不是特别高兴?”“请问这枚金牌对你来说是不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你的压力虽然很大但你是不是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几乎每块金牌的产生都能听到关于“是不是”的采访声音,接受提问的人不用大脑思考,本能地就可给出答案。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记者不要提那些让人一听就带有明显倾向性或诱导性的问题。

  ⒊好问题有“新”意识。这里所说的“新”有两重含义,一是采访问题有新颖性,哪怕新闻事件是陈旧的,或者属于观念上的,提问也要尽量独辟蹊径、推陈出新。二是善于随着采访的现场走向,抓住新出现的问题。有一定采访经验的记者都知道,不管你事先准备有多充分,到真正采访时,还是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出乎自己的意料。这种时候,好记者就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善于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新线索、新疑问,继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009年3月9日上午,全国代表、深圳市长许宗衡走进梅地亚新闻中心,接受了来自海内外48家媒体、上百名记者的集体采访。香港亚洲电视记者提问:“港深共建国际大都会有没有具体方案?”许宗衡回答:“……推动深港合作,有一些是在现有政策和条件下就可以进行的,我们将全方位抓紧推进;有一些方面需要得到中央的支持,有一些则是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相信我们的合作步伐将会越来越快。”新华社记者立刻继续提问:“下一步推动深港合作取得进展的突破口在哪里?”第二个问题就是从第一个问题生发出来的,新华社记者不可能预先知道香港亚洲电视记者的问题,这种现场迸发“新”意识的能力对记者来说很重要。

  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采访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贯穿它们的桥梁就是语言。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效果。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很好实现采访目的,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

  ⒈好问题一般都具体、明了。有些记者提问总是担心采访对象不了解自己问题的要点,陈述力求面面俱到,让人不知所云。当记者提问一通后,被采访对象只能对记者说“对不起,请您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我没听明白”。还有些记者喜欢用高度概括的抽象话语和采访对象交流,把口语和书面语混淆在一起,这种笼统、抽象的问题,让采访对象难以回答。好问题都是具体、简洁、明了的,既能切中核心,又让对方容易理解。2008年全国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澳门澳亚卫视的一名女记者向新闻发言人吴建民抛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刘翔此次当选为政协委员,但有可能不会参会,既然参不了会,那么政协委员到底是一种荣誉呢,还是一种责任?”第二个问题就是“今年对媒体算是最开放的一年,请问像这样的钦点提问,每个场合对于点什么样的媒体会不会有潜规则呢?是不是会发生少数主流媒体‘一言堂’的状况?”新闻招待会时间有限,要求记者提问必须思路明确、重点突出、表达简洁,把所提问题的核心通过几个关键词表述清楚。关键词是核心内容的重点所在,充分强调关键词,使提问对象和别的记者听清楚问题意思就可以了。这两个问题关键词很明确“荣誉委员、责任、媒体、潜规则”,很宏观的问题,但三言两语就表述清楚了。

  ⒉好的提问应该切中要害。好问题不绕弯子,不说不着边际的废话,要求记者必须要了解被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提问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着边际的僵局。如:“请你谈谈感想”、“你当时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等等。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只能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这些笼统的大问题会给人留下记者没有思想、肤浅、无知的印象。了解新闻事件,熟悉新闻发布会主题,提问围绕主要事件或者新闻主题进行,切中要害,是记者基本素养的体现。2009年3月4日,十一届全国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新任全国新闻发言人李肇星回答了中外媒体记者的提问。主持人李连宁把最后一个提问机会给了《中国会计报》的一位女记者。作为会计报的记者,她关注的自然是4万亿元投资,女记者开口即问:“我们可不可以像经营企业一样来经营政府,算一算每投入一笔钱会有怎样的产出和效益?”李肇星笑言这是他多少年以来碰到的最不会答的问题。这么敏感而重大的问题,真是有点难度。这位女记者可谓专业而大胆,问题紧扣热点、单刀直入、切中要害、干净利落。

  ⒊好问题有严密的逻辑性。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及事物发展的逻辑性出发,记者提问的问题也要具有逻辑性,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层层递进。根据采访提纲,事先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这样才能讲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受众条理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2009年期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专门举行记者招待会,邀请委员们支招献策。《华西都市报》的记者提问:“现在大学生就业,大家都主张到基层去,请问基层都准备好了吗?有无相关的配套政策?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有些大学生任了村官,但到了最后,许多都黯然而归,请问这是什么原因?”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就大学生在基层就业所可能遇见的问题做了全面的概括,逻辑性很强。

  ⒋好问题的提问方式要有针对性。好问题一般都表现为根据采访对象和问题的性格和性质特点,以不同形式展现。一般说来,提问可分为三种形式:开门见山、启发引导和激将法。

  面对记者熟悉的人或者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采访对象,好问题就显现为形式上的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提出想要问的问题,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要求。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不习惯于接受采访的、有特殊隐衷不便谈的采访对象,则采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新闻材料产生回忆。它不从正面直接发问,而是从侧面或其他方面绕一下,然后再回到中心上来。对那些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如外事采访中记者要问出对方不愿意说的内容时,可以采用激将法提问。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打开采访通道。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采访提问需要多种要素的考量,需要记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体味和创新。(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