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21年埋头国防课题,他说自己只是科研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9-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1年光阴,从信号处理再到航空平台,从型号设计到项目预研,从军工新人到行业翘楚,何晓明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型号研制和总装重大背景课题研究。

获评2020年获评上海最美科技人物后,何晓明说,“我只是科研工作者中很普通的一员,这份荣誉可以给我一种动力,让我在更加专注,更坚定地走下去。”

何晓明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市科协供图

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新发现的过程

1999年,24岁的何晓明从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便立即调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开启了21年的国防军工生涯。

“一开始我做的是信号处理方面的工作,从2006年转到航空平台,那边后来成立了一个航空事业部,十几年来我一直做航空机载方面的工作。”何晓明回忆说,他一步步从普通队员到模块负责人再到分机负责人,再晋升为机源的项目负责人,到如今已是个国防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

“我的工作属性决定了我要不断面对新鲜事物和挑战,不管是项目研发,还是实验验证,是探究理论课题还是外场试飞,都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新发现的过程,这也是我热爱这份事业的原因。”何晓明说道。

何晓明工作照

新鲜事物和挑战带来的还有科研工作中面临的压力。

何晓明坦言,把项目成果交付军队都是自己压力最大的时候。一个项目团队需要几年时间完成一个型号设计,因此,产品研制完交付给部队检验,一旦发现产品出现问题,对何晓明和他的团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何晓明笑着解释:“我们要去答疑要去培训,很担心自己的产品不过关,但是经历的多了也就习惯了,抗压能力也变强了。”面对问题,何晓明带领团队从容应对,总结经验,将产品不断迭代更新,口碑越来越好。

飞向4000米高空身先士卒

外场试飞是何晓明科研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研发团队除了要突破多项技术难点,常常还要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上机参与试飞,何晓明带领团队先后在多地开展多个型号的试飞。

谈起第一次上机试飞的经历,何晓明还历历在目,“那是2001年,我还是个新人,做的是任务保障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一天下来衣服上能抖出几两土。”

何晓明逐渐从试飞新人转变为了项目负责人,开始带领团队东进西出,转战南北。岗位变了,外场试飞的高风险性却未曾变化,只会更考验何晓明的心理素质。

何晓明工作照

一次直升机试飞的经历让何晓明格外印象深刻。“飞机要在空中不断盘旋,在一定高度做周旋运动,虽然上下波动得高度只有几百米,但是这种转圈的三维运动让人非常难受,更何况高空缺氧,我们也没有配备氧气瓶,很难长时间坚持。”那次下了飞机,何晓明和队员们在把数据测试和项目做完后,整个人都已经瘫在那里了。

时过境迁,何晓明早已经历过上百次试飞,在带领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年轻研发团队外场试飞的过程中也承担起了“老大哥”的作用。

由于许多年轻队员是第一次试飞,面对4000米高空难免会畏惧和恐慌,因此每次试飞,何晓明都带头果断地在飞行任务单上签字。时间久了,项目组的同志们在他的带领下渐渐“习惯”了这种工作环境,嬉笑的调侃道“有他的地方我们都不怕”。

何晓明说:“团队比较年轻,我要起到带头作用,给他们做示范,把队员们心态稳定好,几次下来他们觉得没有什么特殊性,也就自然而然不再抗拒了。”

十几年来,他参与外场试验的身影从三亚到东北,从戈壁到孤岛,从酷暑到严寒。“每次出去试飞,带着年轻队员们走南闯北,从最南边到最北边都走遍了,虽然艰苦,但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很多都是之前从来没机会去的地方,这些小年轻也感到非常兴奋。”何晓明笑侃道。

何晓明工作照

他给予年轻队员们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

严谨、刻苦、投入,这样的军工精神也来自传承。

“我们测试电容数值,虽然采购来的产品电容数值是标定的,这些产品上的数值允许一定的公差,但是导师告诉我们必须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测试检验才能交付,因为理论计算和实际工程上一旦有误差,会导致测试结果也有偏差,实际装备上去的产品出现问题,所以必须二次确认。”作为新人时,何晓明从导师处获益良多。

二次测试产品电容数值的工作经历让何晓明逐渐养成了这种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当自己成为导师后,他也把这种品质带给研发团队内的年轻队员们。

平日里,年轻的军工人们称呼何晓明“老何”“何总”“晓明”都有,对队员们而言,何晓明像是一位亲切和善的朋友。

当团队进行科研讨论时,何晓明给予队员们畅所欲言的权利,只要对项目有利的建议,不分等级,都可以自由交流。当队员遇到特殊情况请假时,何晓明给予队员最大程度的包容,让队员自己把握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队员们解决了私事也会立即归队。

“虽然我比这些年轻人大了十来岁,我们70后和这些85后、90后的想法也不一样,但我们能很好地融到一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何晓明说道。

何晓明说,自己是幸运的,遇到的这支科研团队不断有新鲜血液涌入,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军工人的想法有差异,但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他看到了一种严谨、刻苦、拼搏的科研态度,这是何晓明给予年轻队员们的,也是军工人一脉相传的精神内核。

何晓明也相信,投身国防科研一线、不断研发出对标世界一流的国防军工装备,从而保证国家核心利益,是他们军工人毕生的使命和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