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体育明星

南通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出炉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3-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3月6日,南通网发布《南通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围绕建设长三角富有魅力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定位,以全域旅游为导向,重点打造“一核、两带、三门户、四组团”的南通旅游休闲空间布局。3月6日,南通网发布《南通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围绕建设长三角富有魅力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定位,以全域旅游为导向,重点打造“一核、两带、三门户、四组团”的南通旅游休闲空间布局。

  各县(市)、区人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同意,现将《南通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二五”期间,南通市的旅游业加快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为“十三五”的跨越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以“旅游即城市”的为指导,“十二五”期间,南通在核心旅游产品供给和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上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已经拥有旅游景点49家,其中5旅游区1个,4旅游区6个,3旅游区25个,初步形成了以狼山和濠河为核心,多类景区共同发展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旅游产业要素日臻配套,全市拥有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17家,三星级酒店38家;旅行社15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0家。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旅游度假区、集聚区建设板块初具规模。目前,全市拥有特色各异的休闲农庄(渔庄)130余家,省级3星以上的乡村旅游点已达到51家;海门蛎蚜山和如东小洋口获批国家海洋公园,小洋口、开沙岛、狼山、圆陀角相继获批省级度假区。南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江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为目标,不断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加快“一站式”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注重国际化旅游标识体系的建设。旅游交通体系的日益完善,使南通旅游的区位优势凸现。苏通大桥与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打通了南通与上海、苏南的快速通道,使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交通圈、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高速公网由沈海高速、宁通高速、启扬高速、通锡高速、通洋高速构成。南通兴东机场开通国内多地航线。铁方面,南通站已逐步融入国家铁网。南通的主要沿江沿海港口的水上旅游交通已编制规划。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和便捷性,为南通旅游目的地建设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三、旅游市场营销稳步拓展。“十二五”期间,南通旅游营销政策不断完善,旅游营销投入加大,多渠道的立体营销推广,使“追江赶海到南通”“江海明珠、灵秀南通”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特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国内国际两个旅游市场不断拓展。通过形象宣传、旅游推介、进社区等营销模式创新,南通旅游市场全面对接上海、融入华东、辐射全国,旅游客源地城市达70多家,地接团队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与同程、携程、途牛等紧密合作,打造新营销平台,开设南通旅游旗舰店,开拓了在线旅游的新市场。

  四、新业态新载体建设不断推进。南通集“黄金渔港”、“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人文历史璀璨,人居优良,是我国著名的“江海城市”和“教育之乡”、“建筑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十二五”期间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旅游精品项目与新兴业态建设,构建南通旅游的新特色和新空间。城市绿谷、长江药用植物园、启东黄金海滩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相继建成;恒大威尼斯水城、海安中洋河豚庄园、如东小洋口温泉度假村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并渐成品牌。南通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增。

  五、旅游增加值稳步持续增长。南通市旅游业抢抓大众旅游蓬勃发展的机遇,全力打造“畅游南通”品牌,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连续四年保持11%和14%以上增幅。2015年实现接待入境游客17.29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34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达463.5亿元,旅游增加值占P比重为3.4%,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升。

  进入“十三五”,南通城市发展和旅游发展将步入一个新阶段。但在南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发展体制机制问题和旅游人才队伍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南通旅游的业态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十三五”时期,必须以创新引领,驱动,奋力实现南通旅游的跨越发展。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中国旅游从旅游大国旅游强国的关键阶段;也是南通市跨江融合、接轨上海的战略发展期。南通市旅游业将步入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增长机遇期。

  国际旅游合作深入发展,有利于南通市入境旅游市场实现新的突破。国家“一带一”战略实施,将推进南通旅游业参与到我国与丝绸之沿线的旅游交流与合作之中。习总“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新要求为江苏省“十三五”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江苏省正在大力推进长江旅游带和沿海旅游带建设步伐,南通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处于长江旅游带与沿海旅游带的交汇点,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旅游+”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内容和文化元素,同时也促进各行各业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各项要素,提倡多元创新、融合发展,是对传统旅游业的升级及,使得旅游功能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进而构建全新的产业体系。“旅游+”为南通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南通旅游业发展应抓住机遇,培育旅游“+”和互联网“+”,充分发挥旅游作为实体经济和界产业的性质和功能,整合全域资源,促进产业融合,集聚产业优势,开拓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诸多城市病接踵而来,人们普遍面临工作压力大、紧张、人与人关系陌生等。由此导致人们将旅游休闲视为一种身心调节的重要需求和生活方式。旅游发展从“旅游即城市”“旅游即生活”,旅游需求侧的刚需和变化,将成为旅游供给侧和创新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随着大众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简单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形式正在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协调的复合型旅游发展,呈现多元化、个性化、慢生活的特征,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的热点。长三角地区高水平的人均收入有力地支撑了休闲旅游的发展,区域城市都在积极谋划创造休闲旅游产品、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来引领需求。拥有丰富休闲和生态资源基础的南通,面临新一轮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应当加快从山水观光旅游向江海生态休闲度假转型发展。

  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各级出台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并高度集聚。进一步确立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深化旅游业供给侧,扩大旅游业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以及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等。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性质和功能,提升了产业地位,凝聚了发展合力,了产业政策瓶颈。同时,“全域旅游”、“互联网+”、“旅游+”,将为南通旅游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乡村旅游、信贷业、电子商务等旅游相关行业可能将获得更多政策和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为南通旅游发展注入更大活力;土地政策、金融支持、资本运作等政策导向,都将为南通旅游发展创造更好的。

  国家出台《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开发规划》,提出将长三角定位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提出将南通与相关城市集群共同建设滨海海韵渔情旅游带、长江风光旅游带。《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将协同南通等6城市共同建设上海大都市圈。上海迪斯尼项目开园将促进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休闲度假等旅游消费大幅提升,也为处于一小时都市圈的南通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客源和市场溢出效应。周边城市的旅游发展和重要旅游吸引物的建成,与南通旅游形成“竞合”格局,促进南通旅游的差异发展和区域合作,开辟着新的发展空间。

  按照省委“两聚一高”总体部署和南通城市转型,建设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创新之都、花园城市的总体目标,树立旅游的科学发展观,以创新驱动为主导,进一步创新发展,深化体制,整合全域资源,促进转型升级,增加有效供给,全面提升发展;着力深化旅游资源开发,优化旅游空间布局,促进旅游产业转型,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突出全局定位、全市动员、全域旅游,打好江海牌、上海牌、文化牌和生态牌,把旅游产业作为南通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将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富有魅力的著名旅游目的地。

  --以品牌景区和乡村旅游为重点,大力度增加旅游产品供给。市县合力,部门联动,下力气抓好一批5龙头景区和一大批乡村旅游区点,确保4以上景区规模和质态均进入全省前列,确保乡村游总量和品质全省领先,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以江海风光和历史文化为重点,着力打造“水韵南通”旅游标识。突出南通“江、海、河、湖、洲、岛”兼备的城市特色,做足做好水文章。做优做美濠河、五山及滨江、运河第二生态圈、运盐河、里下河、南黄海、三水交汇和长江口等“水地标”,传承活化一批历史古城、水乡名镇、名园名寺、老巷老村,打造江海风光与历史文化叠加交融的深度体验旅游目的地。

  --以接轨上海和服务长三角地区为重点,切实加大旅游营销推广力度。实施“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营销模式,把旅游推广作为南通对外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和“环沪名城”旅游圈营销活动,加大全旅游推广力度,打造国际旅游节庆品牌,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水准全面接轨,让更多游客来南通旅游消费。

  --以整合资源和强化统筹为重点,加快优化旅游总体格局。注重多规合一,完善全市旅游规划体系。围绕濠河、五山、滨江、唐闸等,把中心城区打造为水意慢生活的旅游核心,加快形成沿江、沿海两条旅游休闲带,苏通大桥航母世界、崇启大桥圆陀角、沪通铁大桥开沙岛长青沙等三大门户景区,长寿养生、家纺购物、森林湿地、水乡风情等四大旅游组团,构建“一核两带、三门户、四组团”的旅游总体格局。

  --以全局定位、举全市之力,促进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全面深化,建立与江海大旅游格局相匹配的工作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江海英才支撑,注重共享共建,促进创业富民,推动旅游业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举全市之力推进全域旅游。

  到2020年,全市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更具活力,旅游休闲度假功能更加完善,江海休闲旅游形象更加鲜明,旅游服务更具品质,旅游产业更具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加积极的带动作用。构建起“全域旅游、全境休闲、全时度假、全新生活”的新格局。

  到2020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5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达500亿元,占全市P的比重争取达到5%左右,旅游产业带动效应充分。注重数量质量同步提升;游客人均消费2000元,人均旅游消费明显增长;旅游项目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十三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

  构建生态友好型旅游,城市的绿色生态指标优良,居民与游客共享优质旅游休闲生活;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高休闲生活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旅游业成为南通居民和游客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基本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实施“2.5天小短假”。扩大旅游业在美丽乡村、旅游特色名镇、名村和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做好旅游惠民和扶贫工作。加大对乡村旅游支持力度;加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保障游客安全。

  围绕建设长三角富有魅力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定位,以全域旅游为导向,重点打造“一核、两带、三门户、四组团”的南通旅游休闲空间布局。资源整合,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特色,合理划分空间组合,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加强同类资源整合,实现集聚发展,构建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到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型休闲旅游发展格局。

  以江河水脉为联系,以古今人文为基底,整合老城小巷,培育休闲街区,丰富休闲业态,拓展休闲空间,提升休闲功能;贯彻“旅游即城市、旅游即生活”,讲好“近代城市故事”。

  (1)内外濠河。以濠河和通吕运河市区段-海港河为纽带,通过生态修复、景观和功能提升,创造市民和旅游者共享的休闲生活空间。利用名人故居、历史街区、文博场馆等城市休闲资源,整合区域内探险王国、星岛水岸等项目。加快沿河休闲步道建设,强化游客互动体验开发亲水旅游项目。注入休闲元素和旅游业态,完善休闲街区体验项目与业态,形成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身的升级版“濠河”。

  (2)五山及滨江。以修复五山生态为基底,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旅游体验开发,策划禅修禅茶禅学旅游体验项目,组织品牌教节事活动,发展集教朝拜、禅修体验、山水休闲、水上观光、户外运动等多种产品于一体的人文旅游休闲目的地。依托滨江资源,高水平推进城市滨江转型,引入长江游轮旅游项目和国际水准的游客互动参与项目,完善旅游设施和休闲业态等,打造以生态、文化、休闲为核心,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滨江游憩带。

  (3)唐闸近代历史城镇。以“中国近代工业第一镇”为主题,以“流动的历史”为设计思想,兼具文化、文化创意、公共休憩、购物旅游和居住五大功能。借鉴活态博物馆的,将唐闸打造成中国第一个工业遗址类活态博物馆,进一步凸显近代文化,使之从工业唐闸文化唐闸和旅游唐闸,成为深具休闲与观光特点的旅游特色小镇。

  (1)沿海旅游休闲带。南通沿海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高度集聚,主要包括黄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通州湾度假区、蛎蚜山海洋公园、吕四渔港、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等。策应沿海发展和接轨上海战略,强化启东、如东、海门、海安和通州湾整体联动,统一规划,差异发展,集聚发力,共建特色强、规模大、功能齐全的沿海休闲旅游带,打造生态优、要素全、生活美好的滨海旅居目的地。

  (2)沿江旅游休闲带。实施江城一体战略,策应崇明国际生态岛建设,整合长青沙、开沙岛、城市绿谷、五山及滨江、老洪港、苏通产业园、海门-启东滨江地段,大力度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和生态修复,发展长江游轮旅游,深度开发江鲜美食,深度开发体育休闲,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休闲业态,推动南通-海门-启东加快城市滨江地段开发,共同建设国内一流的江城外滩。形成以游艇产业驱动,集风情观光、滨江休闲、美食体验、健康旅游、商务会展于一体的沿江旅游休闲带。

  (1)苏通大桥航母世界。以“明思克”航母为核心,以滨水湿地良好生态景观资源为基础,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湿地体验区。

  (2)崇启大桥圆陀角度假区。以海边3S(阳光、沙滩、海水)为特色,建设特色强、规模大、功能齐全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滨海旅居目的地”。

  (3)沪通铁大桥开沙岛长青沙度假区。以开沙岛省级度假区和长青沙旅游版块为依托,以滨江风貌、体育健康、江鲜美食、生态观光、商务休闲为主要吸引物的滨江门户景区。

  (1)长寿养生文化组团。依托长寿养生和美丽乡村等资源,加强水绘园、如皋古城、园艺乡村、红色旅游建设,开发长寿旅游商品、旅游线,设计更多的旅游互动体验环节,彰显长寿文化品牌影响,着力打造长寿之乡、健康养生、养生养老旅游目的地。

  (2)家纺购物组团。依托家纺产业,整合相关资源,集聚构建南通旅游购物体验中心,设计游客观赏、参与、购买、休闲等多元化的旅游项目,协调发展工业旅游、购物体验、文创产业、娱乐休闲、商务旅游、餐饮住宿等业态,打造独具南通特色的“购物体验休闲区”。

  (3)森林湿地组团。以石港渔湾、绿博园、金土地等湿地、花海为依托,将进鲜港乡村旅游集聚区、绿博园主题植物等打造成长三角著名的花乡湿地。加强项目创意设计和旅游业态设计,促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4)里下河水乡风情组团。以里下河风情、青墩文化、南黄海为底蕴,以民俗旅游和湿地休闲为特色做好水文章,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提升休闲度假功能,塑造海鲜美食品牌,发展集旅游、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区。

  1.濠河综合提升。利用濠南、西南营、寺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濠河周边工业、文教单位逐步搬迁和创新利用,深度策划游船旅游体验项目,加强河上河岸互动设计,打造具有丰富文化体验、悠闲旅游生活、秀丽城市风光等于一体的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

  2.五山景区。按照园中园、景中景、林中林的思,统一布局网、林网和水系,分片建设静海湖、军山植物园、水上植物园、逐步将五山建设为森林公园式的景区和城市重要生态区。进一步整合五山佛教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性经营和主题性开发,强化“山、水、园”的特色彰显,促进传统自然景区的与有机更新,将五山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禅意生态景区。

  3.航母世界。以“明思克”航母为核心,结合海陆空三大主题打造全国最大国防教育,以军事文化体验引领文化产业,建设主题游乐设施及梦幻世界等游乐项目,打造体验式梦幻乐园。

  4.圆陀角度假区。以“三水汇聚”和“日出江海”为主题,以海洋温泉、海鲜美食、海钓海捕等为特色,提升碧海银沙,做好海滨浴场文章;深度开发黄金海滩,做足海上运动和滨海趣味旅游活动,通过集聚旅游度假元素,加快建设旅居生活目的地。

  5.开沙岛长青沙。以滨江风貌、疗养健康、江鲜美食、生态休闲为主,深度开发体育旅游项目,丰富休闲业态,打造集乡村休闲、美食体验、体育旅游、中医旅游、商务会展于一体的滨江生态休闲区。

  6.洲际绿博园。以全球珍奇植物收集与展示为核心内容,以“爱&地球”为设计主题,着力打造一个植物收集与展示、科育、自然、主题摄影、生态休闲娱乐的综合型主题植物园。二期以自热森林景观为核心,融合梦幻小镇、古堡酒店服务配套,三期项目以植物观赏、生态科普、主题游乐、生态休闲度假为主,打造具有国际风情的生态休闲小镇。

  7.进鲜港。以江海鲜境、水韵金沙为特色,以一湖三带五区为框架,建成生态优美、主体功能鲜明、市场培育良好、休闲氛围浓郁、综合效益显著的南通市乡村旅游集聚区示范点、长三角著名的水乡田园休闲旅游区和全国知名的“七彩意境小镇”。

  8.通州湾湿地。以生态湿地、文化艺术为特色,以自然水系及生态水岸为脉络,水上体验休闲、悠然度假、海洋乐园、宜居生活等区域及农林生态绿廊、户外运动廊、花海艺廊、丛林观鸟长廊、赏芦观光廊,建设成为国际水准的湿地博览园。

  9.吕四渔港。规划建设海鲜美食综合体、吕祖文化广场和观海平台等,展示吕四地区特有的风俗风情、历史沿革、渔业文化、海洋风情等内容,逐步建设成为长三角知名的渔港风情旅游小镇。

  10.唐闸。以“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为主题,梳理唐闸文脉。1895产业园区形成文化旅游集聚核心区,通扬运河唐闸段打造两岸近代风情街,民居历史建筑群展示南通传统庭院生活和文化,大达码头展示运河文化,再现昔日“小上海”的繁荣与兴旺。通过完善旅游基础配套,打造运河特色旅游小镇。

  11.中洋河豚庄园。以长江珍稀鱼类为主线,综合旅游、度假、休闲元素,西区满足大众游客集散需求,切入中洋河豚庄园主题,中区以长江珍稀鱼类休闲体验为主,东区面对高端客户,配套旅游俱乐部,通过海陆空立体旅游动线和水系整个景区。

  12.小洋口温泉度假区。依托海滨生态湿地和温泉资源,导入健康养生产业,推动旅游业与农业、渔业、商贸业、文化教育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养老养生、体育休闲、温泉生态休闲、文化教育“四大产业”,打造集温泉养生、海滨度假、康体疗养、海鲜美食、教育培训、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健康产业示范。

  13.长寿度假区。围绕“长寿、长绿”品牌,重点建设龙游河风光带、大明河风光带和长寿健康养生体验区、龙游河休闲养生区、龙游河旅游文化区,逐步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

  以“旅游即生活”为指导,把握“休闲生活框、休闲资源界、休闲产业际”的特征,不断推进南通旅游的业态创新、产品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资源整合、重点培育、时空拓展、多元发展与特色开发,培育具有“江海休闲名城”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充分挖掘南通社会产业的旅游潜力,推进各种社会资源向旅游休闲产业和融合发展,构建“旅游+”的新兴产业体系,增加休闲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旅游休闲的复合型功能,拉动旅游休闲综合消费。

  加快产品和业态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从比较单一的观光产品向构建以体验、休闲、养生、健康、度假产品为主导的多元化复合型产品体系转型,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旅游休闲目的地建设。

  滨海:包括通州湾、海门港、吕四等,积极引进海洋世界等特色项目,设计滨水休闲度假系列产品,依托大海、沙滩、海鲜等资源,开发大众滨海休闲产品,设计开发海滩生活体验、海岸户外运动、海鲜捕捞体验、近海旅游体验、海港休闲度假等专题体验产品。

  滨河:以濠河夜游产品为基础,丰富游船类型和游船服务,有机周边景点,船上游览与下船体验相结合;增加公共休憩空间,完善相关服务。加快寺街和西南营历史街区旅游产品建设,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

  滨江:将通吕运河口到五山的沿江地段打造为滨江综合游憩带,丰富滨江自行车骑行系统和体育健身休闲设施,开发以长江和码头为主题,以游轮、游艇为载体的体验性休闲旅游项目。围绕长青沙开沙岛设计生态旅游、养生度假、养生文化、会议休闲、有机种植、养生美食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产品。

  寺街-西南营-唐闸,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一街三片及唐闸等历史城镇资源,整合博物馆群资源,加强文化景观设计,加强资源的性开发,加强遗产活化利用,将第三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入到“流动的历史”中,打造复合型发展增长极。

  水绘园-东大街,加快整体街区的优化和设施完善,丰富街区的旅游业态,加强对外宣传与营销,形成餐饮、购物、文化体验综合性的旅游区域。

  集聚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涵盖乡村观光、农事体验、民俗表演、水果采摘、家庭度假、户外运动、健康养生等综合型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和度假区;加强南通乡村游的整体宣传和营销,打造特色乡村游品牌。

  教朝圣。依托狼山广教寺、通州南山寺、如东国清寺、如皋定慧寺、玫瑰圣心等教旅游资源,设计游客朝拜、餐饮、体验等产品,设计游客禅意休闲等特色旅游产品。

  长寿养生。依托南通优越的长寿旅游资源,开发养生保健、针灸推拿、养老公寓等系列产品,策划长寿主题节事活动,加大品牌营销与宣传,加强与常规旅游线.观光体验旅游产品

  充分发挥南通在江、海、河、山、文化遗产、城市景观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发自然观光游、文化景观游、城市风貌游等旅游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完善旅游服务、打造优质品牌。

  构建比较完备且具特色的自驾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批自驾游营地、房车营地、户外拓展;完善道交通标识体系,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健全咨咨询服务和救援服务机制。

  7.专项旅游休闲产品。依托市场和优势,开发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产品;依托丰富的博物场馆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产品;依托品牌学校影响力和乒乓球训练等资源开发修学旅游产品和体育旅游产品;依托红十四军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品;依托南通家纺业、海产品加工、花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购物旅游产品;依托节事节庆活动资源,发展节事旅游产品。

  1.推进“旅游+农业”融合发展。以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特色种养殖资源为依托,培育2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加大对具备条件的经济薄弱村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优选10个经济薄弱村实施整村旅游扶贫。实施旅游村“8+2标准化工程”,即每个村建一个停车场、一个游客咨询中心、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点、一个农副产品商店、一批旅游标识标牌、一个信息网络和一批特色民宿、一批特色餐馆;依托海安中洋长江珍稀鱼类、港闸区万顷良田、如东狼山鸡、如皋盆景等建设一批农业观光园区;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

  2.推进“旅游+工贸”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工业和经典产业,设计游客观赏、参与、购买、休闲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开发叠石桥家纺购物旅游和洪港水厂、安惠生物科技、启东黄酒、海门颐生酒厂、海安鑫缘丝绸等工业旅游等产品,建成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加快环濠河周边工业的旅游转型,建设城市时尚休闲街区;开发推广一批老字号、老作坊、特色小吃和江海土菜;整合南通宾馆纺织配套和长三角酒店旅游用品、游轮游艇制造、酒店家具等产业优势,筹办中国旅游配套产业博览会。

  3.推进“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依托各类水域具备的区域优势,发展以水上运动为核心的南通体育旅游,支持五山越野长跑、濠河龙舟-皮划艇、通州湾国际帆船-游艇、海门自行车、海门港航乐体验、如皋足球、新村沙马术和开沙岛摩托艇、乒乓球、信鸽等开发建设,支持开沙岛和通州湾建设全域自行车慢游系统;在五山及西部滨江、两河两岸、城市绿道、城市公园等建设中统筹配套各类自行车道、滑板公园、攀岩公园、游泳公园、射击公园,提升小洋口、开沙岛高尔夫水平;发挥南通“体育冠军”优势和依托现有设施,力争每年开展2~3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

  4.推进“旅游+健康”融合发展。发挥南通长寿之乡品牌和中医药特色养生保健资源,加强旅游与医疗康体、养生养老产业的融合,支持全市度假区内、景区周边发展旅游康养居所和养生养老社区。推动中医药博物馆等向综合体发展,推出集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推动医疗机构发展特色疗养康复医疗旅游,重点建设海安乐百年健康小镇、长青沙药用植物园、启东新村沙绿地长岛等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加强长寿养生核心科技研发和标准制定,支持民营医疗企业进军养生大健康产业,逐步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养生度假旅游。

  5.推进“旅游+教育”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日常德育、体育、美育的教学范畴,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小学可按有关安排春、秋假;依托名师名校、自然和文化遗产、红色旅游景点、大型公共设施等资源,建设一批研学旅行;以国际友城互访交流和研学为主,拓宽国内外青少年来通研学通道,积极发展省内一流的境内外研学旅行;鼓励教师和大中专学生积极参加旅游志愿者活动。

  6.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中国近代第一城”,加快深化濠南、寺街-西南营、唐闸等历史街区利用,推动南通博物馆群面向旅游创新办馆模式,适应需求转型升级;推动栟茶、余东、余西、如城、白蒲和旅游开发,深化青墩遗址利用;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掘南通风筝国家级非遗品牌,建设国际一流风筝放飞公园,筹办国际风筝大会;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景区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演艺产品;传承和非遗、工艺美术品牌,开发蓝印花布、沈绣、紫檀、红木、金丝、沉香等特色商品,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开发。

  7.推进“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在高速公、高铁和机场等综合枢纽建设中统筹考虑旅游功能;增开与主要客源地列车班次;加快南通航空公司筹建,增开南通机场到主要客源地航线,加开国际航线,使南通成为江苏省入境旅游的重要口岸城市;规划研究沿江沿海公共旅游码头,开辟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建立客运枢纽与重点旅游景区间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集散体系,积极与长三角城市(景区)互联互通;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交通标志范围。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在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配套建设自驾营地、露营地和房车营地;4以上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和新建旅游景区停车场和慢行系统等均达标建设;支持通州湾等地利用小型客机、热气球、滑翔伞等空中交通用具积极发展低空飞行旅游;在中心城市建设中全面推行慢行绿道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连接城乡、主客共享的休闲绿道系统。

  8.推进“旅游+美食”融合发展。挖掘和培育地方餐饮特色,打造整体性餐饮美食品牌;丰富餐饮口味,满足多元化旅游市场需求;加强旅游美食产业链建设,实现餐饮业增值效应。培育旅游餐饮拳头产品,重点研究和完善南通地方菜,凸显南通菜系特色,精致化设计菜肴,不断提升餐饮档次,形成拳头菜肴和风味美食,培育南通独特的美食体系。增加旅游餐饮中的文化含量,在菜肴开发、餐馆装修、人员着装、氛围等方面体现南通文化特点是鼓励区域特色菜肴的体系化开发,形成“一区一品”的南通美食地图,增强游客吸引力。加强营销宣传与节事活动策划,短期内形成旅游消费热点,不断扩大南通美食的影响力,真正打造“食在南通”的品牌形象。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境外客源市场接待设施,满足各级各类游客市场需求。加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和国际化的旅游标识体系建设。对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统一规划,补位,实现“通借通还”。在全市景区使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环保交通工具,推进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套建设。加强自驾游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好线上线下的自驾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加强综合服务中心和枢纽营地建设。加强线上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包括游客在途服务、智慧枢纽运营、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建设等,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先进导览、导购和其他目的地旅游服务。

  以信息化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在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等重要业态打造智慧旅游服务载体,实现主要旅游场所、旅游公交免费无线网络覆盖。推动知名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强化线上线下的信息互动交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完善景区体验触摸屏和PDA等设施服务,实现智能化智慧导览、导游、功能。推出游客助手手机客户端,整合城市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信息,为游客提供全面贴身服务,第一时间播报旅游相关资讯,查询相关信息。开发新型游客体验终端,利用网络和多技术,实现、企业、个人多方信息的时时沟通。搭建乡村旅游服务营销平台,提供郊区景点和农家乐的权威资讯,为自驾游游客实现一键等服务。

  加强旅游集散网络、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信息设施建设,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为游客提供全面细致的旅游服务。加大城市旅游集散网络的建设力度,加强一站式体验窗口建设,建设线上线下结合、一核多点、一站式体验和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建成一批“南通驿站”。在主要入城口建立大型旅游换乘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汽车租赁、咨询等多功能服务。形成与各交通枢纽及主要景区之间便捷、通畅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布局,完善全市旅游咨询服务体系。至2020年,全市旅游咨询点数量不少于100个,覆盖主要交通枢纽、重要景区、核心商圈和市民、游客集聚区域。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业队伍培训,规范旅游企业服务标准,推动个性化创新服务。制定完善旅业服务规范,推动旅游服务示范点建设。实施“旅游即城市”战略,加强全社会和全行业联动,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旅游形象大使、优质团队”的评选活动,树立旅业标杆形象,打造行业示范窗口。科学利用大数据进行旅业调研,精准了解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活管家、旅游顾问和旅行助理等新兴服务。对旅游各行业优质服务代表进行评选和表彰,每年评选优秀导游、服务明星、策划咨询专家、南通大厨、旅游达人,开展全行业的亲客惠客行动。

  加快公共交通标识的多语种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完善与提升机场、车站、高速公、水运码头和入城口等重要节点交通标识引导服务功能。将新开发的乡村旅游景点纳入交通标识系统。促进旅游景区多语种标识系统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导览系统、停车场和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渔家客栈、渔家风情度假村等住宿设施建设,完善从高星级酒店到乡村客栈的多元化多层住宿服务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南通旅游目标市场体系,大力开展客源地培育建设,强化新营销方式,加强节事活动策划,优化政企联动营销模式,系统化和高效化地宣传南通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

  加大国内市场营销力度。一级市场为上海、江苏、浙江地区;二级市场以长三角地区;市场以华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对一级市场要继续精耕细作,借助迪斯尼旅游号召力,采取联动营销模式将部分游客分流至南通各景区。同时积极开拓商务、会展、节庆等旅游市场。对二级市场要主动开展和周边城市游客互换活动或战略合作,同时鼓励地区内自驾游、自助游、励旅游等旅游项目。对市场要利用好沿高铁线、机场航线、高速公线、沿江沿海优势,开发现代交通方式所带来的潜在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南通旅游影响力。

  针对不同年龄段游客实行相异的营销策略。针对50后游客,主打“享受幸福时光”形象,提倡到南通短住而不是简单的观光旅游;针对60后游客,退休养老旅游产品;针对70后游客,主导“精致生活”旅游目的地形象;针对80后游客,主推亲子旅游产品;针对90后游客,宣传“一场来南通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积极开发国际市场。针对周边有关国际旅游市场的平台、渠道、,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宣传。以港澳台、东南亚为一级市场,以日本、韩国为二级市场,以欧美为市场,实施系列宣传营销举措。积极开发上海市境外游客市场。注重对与南通有商贸往来和企业联络的人员的推广。针对长三角区域的机场开展室外广告宣传和相关宣传。针对欧美游客重点推广遗产观光游、文化体验游;加强与欧美主要旅行商和中间商的合作;其它市场重点推广商务旅游;邀请客源国知名来南通考察。

  按照统一形象进行策划包装,全方位地开展整体营销活动,全市所有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时均使用统一旅游形象。利用大数据分析需求,进行精准营销。依托互联网,建立南通旅游营销平台。在旅游网站上,及时在网站上发布和更新各种旅游信息,实现产品信息公布,网络互动促销。主推“2.5天”度假模式,包装组合大众化和个性化结合的休闲度假产品。加强与旅游OTA企业的合作,提供酒店、景区、旅游线产品、旅游节会信息发布和广告宣传、主动提供图片和视频等基础资源、城市与网络供应商合作举办专题活动。有选择地开展国外宣传,如针对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和BBC等进行一定频度的有关南通风土人情的宣传。

  创新办好一年一度的“江海旅游”节庆,通过一节带四季来丰富全年主题节事活动。打造城市四季不同特点的节事活动,春季乡村生态旅游节、夏季花卉盆景艺术节、秋季长寿文化节、冬季狼山祈福节等。注重市场化运作,以市场为主、提供辅助支持;在参与性方面,加强活动环节与游客、市民的互动;积极承办品牌体育赛事和商务会展活动,鼓励各地和景区基于自身特点创新开展各种类型的系列旅游活动。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旅游景区举办的各种旅游节事活动;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或专家指导,从而不断提升创意程度和吸引力;积极设计更加吸引人的互动环节,提高节事活动中游客和市民的参与程度。

  邀请艺术家、网络写手、文学作者、制片人、摄影家等来南通亲身体验旅游产品,开展文化艺术创作并鼓励发表。通过承办国际性会议、授予名人“荣誉市民”、聘请专栏作家进行故事创作等方式来,营造在目标市场中旅游热点程度。鼓励艺术家和创作者将南通城市文化和形象融入到作品之中,对优秀作品进行励和宣传,不断提升文化创意营销水平。

  深入推广“江海明珠、灵秀南通”,“江风海韵北上海”,“中国近代第一城”,“追江赶海到南通”等城市形象,创新推广江海南通鲜天下营销口号,鲜极的“三鲜”、鲜活的城市、鲜美的生活。同时,可赋予其新的内涵:江海南通“先”天下;江海南通“闲”天下。从“近代第一城”到“现代休闲城”,彰显出“南通诚邀天下客,休闲乐活在南通”的特色。

  创新旅游管理的有效机制,设立统筹协调的市旅游委员会,加强对旅游规划管理、产业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市场监管、城市宣传营销等统筹协调,研究制定促进旅游资源融合、产业发展的政策,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信息共享、监管联动和违法行为信息通报等旅游管理工作机制。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行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相关部门横向联动和市县上下联动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反应灵敏、及时高效的旅游投诉处理及协调处理机制。

  深化完善主要旅游景区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适合南通旅游发展阶段和问题导向的管理体制。打破部门所有和行政区域界限,强化区域协同配合发展,在对外宣传、产品销售、形象打造、管理协调等方面加强跨区域整合。以旅游空间布局重点区域为基础,实行区域化协同战略,建立区域内各景区交流合作机制。

  构建旅游投融资平台,积极吸纳民间资本鼓励多元投资设立旅游发展(投资)公司。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活投资机制,促进优质旅游资源在市场作用下优化配置。积极落实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土地政策,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棘手问题。

  积极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推动旅游企业的资源重组和资本运作,打造全国知名的旅游企业。支持旅游企业集团推进品牌连锁拓展和资产证券化。旅游宾馆、饭店、景区的用水、用电、用气,按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的优惠价格执行。对民宿等新兴业态,及时出台政策引导规范,同时鼓励基层创新探索,出台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

  鼓励支持社会开展旅游创业创新,鼓励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个性化订务、旅游规划策划、乡村旅游、旅游专业俱乐部等业态创新,为旅游创业者提供优质发展和激励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开展旅游自主创业和乡村旅游创客行动,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南通旅游发展的原动力。

  加强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供给,提供更加多元和完善的条件。从以人为本和提高舒适度的角度出发,结合区域文化和区域功能,进一步增加绿地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休闲空间的供给。以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构建规模化、信息化,操作性和延展性强的社区旅游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旅游社区服务功能。

  加强旅游目的地软建设。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和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旅游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向社会及时公布主要旅游区人流量、接待信息和交通、气象、医疗急救等保障信息。加强旅游高峰期间的车辆疏导,交通秩序。强化旅游应急管理能力,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制定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旅游热点地区的定点应急救助点建设,提供紧急医疗、紧急情况快速救助等服务。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诚信记录。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旅游者问卷调查、网络评论调查、旅游投诉分析等方式,开展以游客满意度调查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建立健全导游人员信息档案,将导游等级评定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开展旅游文明公益宣传等活动,使文明旅游深入。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

  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工作,切忌对旅游进行建设性的和性的建设。

  依照法律来。建设旅游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严格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旅游区的免受污染的。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对风景旅游区的加强管理;依法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旅游景区生态,促使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

  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自觉性。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旅游资源、旅游;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旅游的措施。

  实施旅游容量管理,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加强对旅游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旅游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确保旅游区的良性循环。维持旅游区道的通畅,及时疏散人群,降低对的压力。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建立以在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和旅游企业为主的多元化的旅游人才培育体系。定期开展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领队以及相关服务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以大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高端人才。加强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的旅游策划、管理、营销、导游等旅游人才,对符合相关政策的,按照予以励。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定期为南通旅游问症把脉、献计献策,充分利用国内外旅游专业智力资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