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国内资讯

国内外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综述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8-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灌木林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对国内外灌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数据采集、建模方法和模型评价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灌木生物量模型研建的技术要点。数据采集主要包括样本单元数的确定、测定因子的选定和样本数据采集3部分,其中样本数据采集又包括野外鲜质量测定和实验室干质量测定2部分。建模方法的重点是确定灌木生物量模型的结构和选择参数估计方法,而模型评价的核心是选定合适的评价指标。文中从开展国家级森林植被生物量监测的角度提出建立灌木生物量模型的有关,即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建模样本单元数,再选择合适的灌木生物量建模技术方法,还要重视对所建模型的评价,给出模型的预估精度指标。

  【正文快照】:灌木林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在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灌木林既可以是一种过渡类型,也可以是一种顶极类型。在乔木树种难以适应的高山、湿地、干旱、荒漠地区灌木林常能形成稳定的群落,具有显著的生态防护效益。尤其在我国生态脆弱的干旱、PDF全文下载CAJ全文下载

  东;田有亮;何炎红;郭连生;;大青山虎榛子生物量变化规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1期

  ,张宏,哈斯,郑秋红,刘连友;基于冠幅直径和植株高度的灌木地上生物量估测方法研究[J];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郑绍伟;唐敏;邹俊辉;慕长龙;;灌木群落及生物量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万里强,林,苏加楷,白静仁;长江三峡地区灌木生物量及产量估测模型[J];草业科学;2001年05期

  黄劲松;邸雪颖;;帽儿山地区6种灌木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曾珍英;刘琪璟;曾慧卿;;江西千烟洲几种灌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赵蓓;郭泉水;牛树奎;王欢;陈禹舟;;雾灵山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杨松;侯继华;赵秀海;魏丽萍;李颖;姚静;代海军;何怀江;;蛟河天然阔叶红松林下5种灌木生物量估算模型[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09期

  陶冶;张元明;;荒漠灌木生物量多尺度估测——以梭梭为例[J];草业学报;2013年06期

  清;刘琪璟;陆佩玲;于强;曾慧卿;;千烟洲试验站几种常见灌木生物量估测[J];林业调查规划;2005年05期

  韩忠明;韩梅;李晓璐;杨利民;;刺五加种群构件生物量预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苏占雄;石辉;郭晋伟;李静;李秧秧;;利用数码照片估算灌木地上生物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林伟;郑博福;郭建明;;井冈山天然林和人工林灌木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董宇;;我国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东;田有亮;何炎红;郭连生;;大青山虎榛子生物量变化规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1期

  曾伟生;;天然云杉林兼容性材积生长率模型系统研究[J];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庞琪伟;贾黎明;郑士光;;基于多谱辐射仪的柠条地上干生物量估算模型研究[J];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曾伟生;唐守正;;东北落叶松和南方马尾松地物量模型研建[J];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曾伟生;夏忠胜;朱松;罗洪章;;贵州人工杉木相容性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方程的建立[J];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夏忠胜;曾伟生;朱松;罗洪章;;贵州省人工杉木立木材积方程研建[J];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王义祥;吴志丹;翁伯琦;邢世和;王峰;;7年生柑橘果园植被的碳吸存研究[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张建萍;曾珍英;;灌木各测树因子相关性以及器官生物量相关性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刘君昂;油茶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石军南;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文仕知;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康峰峰;西南山地森林绿量遥感反演的研究[D];林业大学;2011年

  曾伟生;全国立木生物量方程建模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动态与持续发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凯;喀斯特城市森林生物量及其碳吸存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崔强;毛乌素沙地不同生境条件下油蒿群落格局分析研究[D];林业大学;2012年

  叶冬梅;乌兰布和沙漠土壤水分动态和白刺群落特征研究[D];农业大学;2005年

  谢正鹏;武汉市典型城市湖泊湿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魏重和;杉木—闽粤栲混交林生产力及凋落物动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曾亚梅;基于3S技术的高速公植被解译及生物量的估算和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刘红娟;油茶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张慧;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固碳减排潜力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杨丽丽;8种园林植物单株绿量相关指标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王鑫;地区刺槐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D];林业大学;2011年

  范小莉;地区云冷杉林和近原始林林下灌草生物量预测模型的研究[D];林业大学;2011年

  韩冬花;基于SPOT5的延庆县森林生物量研究[D];林业大学;2011年

  韩文轩,方精云;相关生长关系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尺度转换[J];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贺庆棠;用生物量法对植物群体太阳能利用率的初步估算[J];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胥辉;一种与材积相容的生物量模型[J];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王仲锋;冯仲科;;样地林木生物量精度评定的研究[J];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李永慈;唐守正;;带度量误差的全林整体模型参数估计研究[J];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程堂仁;马钦彦;冯仲科;罗旭;;甘肃小陇山森林生物量研究[J];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程堂仁;冯菁;马钦彦;冯仲科;;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林分生物量相容性线性模型[J];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曾小平;蔡锡安;赵平;饶兴权;邹碧;霞;林永标;傅声雷;;南带丘陵3种人工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J];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张宏,哈斯,郑秋红,刘连友;基于冠幅直径和植株高度的灌木地上生物量估测方法研究[J];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陈遐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林业大学;2003年

  魏文俊;江西省暨大岗山林区森林碳密度与碳储量的研究[D];农业大学;2007年

  姜鹏;董树国;隋玉龙;王骄洋;王桂真;;北沟林场华北落叶松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7期

  贺庆棠;用生物量法对植物群体太阳能利用率的初步估算[J];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张家贤;周伟;李跃;罗威;谢承明;;黄柏人工林生物量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89年02期

  林生明,徐土根,周国模;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周再知,郑海水,尹光天,杨曾,陈康泰;橡胶树生物量估测的数学模型[J];林业科学研究;1995年06期

  缪绅裕,陈桂珠,桃,吴中亨;广东湛江区红树林种群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J];广西植物;1998年01期

  方华,孔凡斌;火炬松林生物量与叶面积指数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付洪,陈爱国;云南省自然休闲地与桤木休闲地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养分蓄积量的研究[J];生态学报;2004年02期

  吴晓成;张秋良;雷庆哲;白志强;;新疆额尔齐斯河天然林生物量分布特征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9年04期

  廖涵,张春能,陈德叶;人工林的生物量[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玉宝;乌吉斯古楞;王立明;张秋良;;不同结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生物量生产力特征[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论文集[C];2009年

  刘玉萃;吴明作;郭民;;河南宝天曼自然区栓皮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陈秋夏;王金旺;郑坚;卢翔;金川;;浙江人工红树林种群结构及种群生物量研究[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佃袁勇;王鹏程;方圣辉;汪曼;乐源;;多源遥感数据反演三峡库区森林地表生物量的比较与分析[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向仰州;徐大平;杨曾;张宁南;郭俊誉;;海南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与林物量的相关性[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何海;乔永康;;吴彦;林波;;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材积动态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黄丽;仇建标;丁文勇;郑春芳;陈少波;王文卿;;红树林人工造林过程中底栖生物的变化[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朱勇;;苦竹林根系的生长力研究初步[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福建省马尾松地理种源试验协作组;梁一池;傅玉狮;;马尾松种源的树干、枝叶生物量的变异及其预测[A];林木遗传改良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石雷;方精云;;利用遥感手段评估东北地区25年来的森林动态变化[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炜;中国森林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做贡献[N];科技日报;2010年

  胥辉;立木生物量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的研究[D];林业大学;1998年

  曹庆先;北部湾沿海红树林生物量和碳贮量的遥感估算[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曾伟生;全国立木生物量方程建模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徐光彩;小光斑波形激光雷达森林LAI和单木生物量估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董利虎;省主要树种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全;基于标准地和遥感数据的北带高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生物量模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彭小勇;闽北杉木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曾亚梅;基于3S技术的高速公植被解译及生物量的估算和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李飞;中国北方主要森林树种生物量格局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0年

  李绪佳;四川省木里县落叶松天然林立木生物量模型的研建[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许俊利;东折棱河落叶松生物量模型研究及生物量估算[D];林业大学;2009年

  梁倍;祁连山天涝池流域灌丛生物量遥感估算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陈卫国;阴香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生长规律及生态效益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庞琪伟;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柠条能源林适生立地、合理密度及生物量研究[D];林业大学;2009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