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中国戏剧人探索小剧场戏曲的生存之道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3-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新社上海12月10日电 (记者 邹瑞玥)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戏曲·呼吸”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近日在上海落幕。为期一周的时间里,6台剧目上演,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让戏曲变“小”,观众群变“大”的尝试值得鼓励。

  据了解,此次戏曲节共收到32个报名作品,涵盖12个戏曲剧种。最终上海京剧院的新编京剧《十两金》、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京剧《碾玉观音》、上海昆剧团的实验昆曲《夫的人》、上海越剧院的越剧小戏《情殇马嵬》、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梨园戏《御碑亭》、台湾国光剧团的新概念戏曲《青春谢幕》6台剧目入选,在上海共演出7场。

  所谓“小剧场”,不是单纯以舞台大小和型制来衡量。与一般戏曲相比,小剧场戏曲的剧场环境更为灵活多变,给了创作人员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剧目质量也力求“小而精”,重视市场的对接,以专业评审制把控剧目艺术质量。此次上演的剧目,以“主创团队高颜值、剧目定位高品位、艺术呈现高水准”的特点,赢得业界和观众一致称赞,7场演出总票房超过12万元人民币,其中《十两金》、《夫的人》、《碾玉观音》、《御碑亭》等剧目场场爆满,且演出票均在演出前两周宣告售罄。

  在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看来,此次小剧场戏曲节给了戏曲艺术更大力度的创新和探索的勇气,青年创作者、青年演员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上海的戏曲评论家荣广润表示,此次演出的剧目尽管数量不多,但非常丰富,既有《青春谢幕》和《夫的人》这样探索创新、与传统戏曲表达方式不同的作品;也有以小制作、小规模形式把好剧本立于舞台的尝试,如《御碑亭》把场景设置在一个避雨的亭子内,表演非常细腻。在小剧场演出更能看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就像电影把镜头全部拉成近景和特写。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戏曲节呈现出创作人才年轻化,演员年轻化和观众年轻化的特点,令人振奋。最受欢迎的作品《十两金》剧组,出现了三个“反串”:资深宣传主管高源担任编剧,著名坤生演员王珮瑜担任制作人,著名丑角演员严庆谷担任导演,而主演、唱腔设计、服装设计等主创人员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让人看到青年人才的无限潜能。据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副总裁曾祖德介绍,根据现场问卷调查,此次戏曲节的观众超过八成在35岁以下,有一半是第一次进剧场观看戏曲演出,文化层次较高,集中在从事金融、行政、文化等各领域工作,是城市文化消费的目标群体。剧场变小了,观众变年轻了,观众群体变大了,这也显示出拓展戏曲观众的新方向。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表示:“如果我们的戏曲舞台上青年演员占了主要地位,艺术发展才能算进入良性循环。这次许多优秀青年演员亮相得到好评,青年编剧导演的才能得到展示,满台青春气息,让人叫好。”专家表示,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走进剧场,认识戏曲,了解戏曲,享受戏曲,改变戏曲白发观众多于黑发观众的局面,戏曲的繁荣才能真正实现。(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