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篮球资讯  俱乐部

四问联赛新规:逻辑与现实存冲突足协该想想如何帮俱乐部赚钱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9-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昨日的上海滩,限薪令以及中性名条款正式出台,这可以称之为历史性的拐点。足协的领导很自信,陈戌源说出了“潮水终将褪去,我们将拥有一片洁净的海滩。然而除了部分官媒或已被“招安”的媒体,大多数媒体和球迷却对足协新政一片唱衰。

  自从18年年底出台内援工资帽之后,限薪成为了中国足坛的大势所趋。考虑到最近十年,中国国少队已经很难再打进亚少赛的正赛,国青队、国奥队在亚洲同年龄段的比赛动不动就来个小组三连败,中国球员还动不动转会费1个多亿,税后年薪1000多万,这确实很不合理。而现如今很多俱乐部也确实比较困难,再向球员薪水来第二刀、第三刀,缓解大伙的压力没有问题。对国内球员的薪水近一步限制,无论是俱乐部还是都不会反对。但对外援薪水的一刀切,却引发了外界的质疑。

  在此之前,足协秘书长刘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从品牌知名度和上座率来看,中超已经是亚洲第一联赛。那么话说回来,中超为何能成亚洲第一联赛?是靠着大牌外援撑起来的,中超的门面就是保利尼奥、奥斯卡这些人;现如今一刀切下来,扎哈维走了,浩克走了,佩莱也要走了;沙拉维、哈姆西克、塔利斯卡、比埃拉、巴坎布、米兰达也有传闻这个冬天可能要走,而像费莱尼、保利尼奥、奥古斯托、阿瑙托维奇、奥斯卡基本上等合同到期也差不多就走了。

  既然明知中超的门面是大牌外援撑起来的,这些大牌来中超本来就是看在钱的份上,也知道现有的限薪政策,不可能满足大牌外援的薪水,这其实引发了一个疑问——大牌外援走后,本土球员能不能撑起中超门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陈戌源自己也在会议上说了,有些球队有没有外援完全判若两队。

  当中超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大牌外援带来的,现如今足协的一系列举措,又是在间接的清理大牌外援,等大牌相继离开,中超还能是亚洲第一联赛?而中超公司以及中国足协这些年签下的很多商业合同,都是由大牌外援支撑中超联赛的情况下,在最高点拿下的;几个大单都签完了,回头就出台一系列政策,促使各俱乐部放弃大牌外援,中超的品牌价值必将降低的情况下,中超还配得上这种大单商业合同么?这种操作考虑过赞助商的利益和感受么?

  在中国足坛,其实国字号和中超联赛分属于两张门面;过去几年中超联赛这张门面得到了外界的肯定,但国字号的战绩却让外界极为失望。当持续的高投入没有给中国足球的水平带来实质提升,大牌外援的到来也没有帮助身边的国内球员提高,有关方面理应出台一些政策向本土球员倾斜的背景下,U23政策应运而生。即便U23出台时引发了很多的争议,但经过不断改良,现如今只要求一个U23保持在场上,这个政策就已经变的比较合理了,也确实帮助一些年轻球员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U23是前任足协领导的操作,这届足协领导想要在任期内,留下自己的印迹,采取一些操作去帮助中国球员水平提升也没问题,只是操作的方式却带来了疑问。

  足协秘书长刘奕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限薪是为了鼓励本土球员留洋、提升球技,中国足协正在和西甲以及德甲商谈,希望送一些优秀年轻球员出去留洋。。。其实K联赛、J联赛以及澳超都有过类似的操作。而当年韦迪任期的留葡计划,以及万达的西班牙计划也是类似的操作。然而十年过去了,无论是韦迪的操作还是万达的运作,都被证明是不成功的;特别是韦迪的留葡计划,成为了中国足坛大面积出口转内销的导火索。而之所以韦迪的操作和万达的运作不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球员的竞技水平太烂了,根本不具备立足欧洲的能力;很多海归球员,他们在欧洲踢的比赛,其实是经纪人花钱买的。

  而通过中国各级国字号这些年在亚少赛、亚青赛、U23亚洲杯等比赛的战绩来看,我们的球员在亚洲的实力定位、竞争力在持续下滑。如果这批球员都能到欧洲踢球,那就意味着亚洲同年龄段至少得有200个以上的球员可以去欧洲踢球。。。当我们最好的本土球员武磊踢个西乙都迷失了,其他球员靠什么立足欧洲?

  当然锻炼球员的方式不是只有送到欧洲,我们的联赛同样可以锻炼球员。然而足协又把外援出场名额从3个加到4个,18大名单可以同时放5个外援的规定。而一边批评本土球员过于依赖外援,对本土球员无法在国家队起到核心作用很不满,要推掉外援主导联赛的模式;另一边又增加外援名额,挤压本土球员的出场时间,这不是言行不一的操作么?

  其实强推中性名在几年前的足改方案里就出现了,前任足协管理层在3年前就已经给中超各俱乐部打了预防针;现如今期限到了,这届足协强行推进没有问题。但与三年前,对老字号有豁免权不同,这一回一刀切,除了申花还能保留,国安、泰达、亚泰、建业、绿城这些超过20年的老字号全都得改名了。

  谈及中性名一刀切的原因,此前足协给出过有助于球迷文化培养,打造百年俱乐部的说法。现如今足协秘书长刘奕又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中性名规定是为了结束俱乐部对母公司注资的依赖,激励经济上更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此次出台的一系列新规将会对中国职业足球发展有深远影响”。

  很多人都知道这些年中超保级动肆花5到6个亿,争亚冠、争冠花个十几、二十亿是正常的;花了那么多钱,导致各俱乐部的亏损也是一个天文数字。现如今足协要把投入限制下来,但中超俱乐部的营收能力又有多少呢?一个所有俱乐部都在赔本的联赛,怎么摆脱对投资方的依赖?

  而从投资方的角度来说,足球的热度已经下来了,很多企业已经很难再通过足球拿到政策;足球俱乐部对于母公司来说所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广告效应!现如今一刀切下去,连品牌曝光都被打掉了,各个投资方继续搞下去的诉求是什么?

  而足协出台中性名时提到了,要打造极具地域特色和球迷认同感的品牌和城市符号;国安不是北京足球的符号?泰达不是天津足球的符号?建业、亚泰、绿城谁不是符号一般的存在呢?这些老字号在中国足坛还不够长期稳定么?而这些老字号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价值和球迷文化;一刀切下去,国安、泰达、建业的品牌价值、球迷文化又得重新培养,损失谁来承担?

  过去的中国足坛老是被吐槽为企业联赛,房地产联赛,因此中性名的出发点没有问题。而在欧美成熟的体育市场,职业俱乐部最基本的诉求是自负盈亏;但中国足球职业化最大的问题,并不在球员拿多少钱,也不在于俱乐部叫什么,而在于中国各级职业俱乐部普遍缺乏赚钱、自负盈亏的能力;这才是一旦母公司垮台或出现困境,很多俱乐部就得换东家或跟着倒霉的原因。

  当很多俱乐部陷入了退出潮,限薪算是一种及时止血的操作;然而在最近一年,中国足坛共有22家职业俱乐部退出,且绝大多数俱乐部退出后,球员的欠薪一分钱都拿不回来;今天足球报才爆出,辽足球员的欠薪追讨遭到了多个部门相互去踢皮球,作为中国足球的主管部门,中国足协是否也该拿出解决的办法?

  在昨天的会议上,陈戌源的几次发言都很慷慨激昂;特别是在谈到外界反对足协专项治理的问题时,陈戌源甚至用了,“我们难道良心已死吗?我们难道还要继续生存在这样的足球环境中吗?”。而权力和义务是需要对等的,为了避免中国足球从一个不纯粹走向另一个不纯粹,足协需要做的是帮俱乐部赚钱!只要赚到钱了,谁还会欠薪?谁还会退出?投资方还会在乎什么名字么?反之如果足球产业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退出的俱乐部只会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