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局工作有前途吗文章体裁是什么意思文体活动表现怎么写文体方面表现怎么写

  在我看来,“想象中国”的能力、趣味及境界,不仅属于“小说”,也属于“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还有本文将着重讨论的“散文”

文体局工作有前途吗文章体裁是什么意思文体活动表现怎么写文体方面表现怎么写

  在我看来,“想象中国”的能力、趣味及境界,不仅属于“小说”,也属于“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还有本文将着重讨论的“散文”。这里所说的“想象”,不限于虚构与叙事,还包括体察、描摹、铺陈、玄想、辨析、批评等文体局工作有前途吗。只是文类不同,具体处理时会有很大差异。相对而言,称小说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文体方面表现怎么写,比较容易被接纳(1998年北京三联书店刊行王德威的《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那是一部自选集,收文23篇,作者称这书“代表我个人思考‘小说中国’的方式与实验”。此后,“想象中国”常与“小说中国”相提并论);而从“想象中国”的角度谈论散文,则需要略加辨析。

  传统中国,“文”——约略等于今人所说的古典散文,曾经发挥巨大的作用。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主要指的不是唐诗宋词,更不是小说戏曲,而是不太被今人看好的“文”。晚清以降,随着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引进,作为“杂文学”(五四时期新文化人普遍使用的概念)的“散文”,由中心文类一转而为边缘文类,无法吸引大量研究者的目光,自在情理之中(参见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第428—42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一百年前,胡适撰《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依次评论古文、诗歌、小说;十年后,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论述的次序改为诗、小说、戏剧文章体裁是什么意思、散文。史著中文类排列次序的变化,隐含着地位的升降。这里固然有晚清与五四文学发展趋向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学术范式的转移。长期傲居文坛中心的“文”,如今突然被抛到边缘,其感觉凄凉与寂寞可想而知;更何况还必须忍受西方“散文”概念的宰制与改造。就连以散文名家的朱自清,也都认为在各文类中散文矮人一截:“它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参见朱自清《背影·序》,《朱自清全集》第一卷3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朱氏并非故作谦虚,而是衡之于其时炙手可热的“文学概论”,散文确实只能叨陪末座。只有自信、倔强且高傲的鲁迅,对依“西洋的‘文学概论’”来划定文类等级大不以为然,称杂文“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鲁迅:《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鲁迅全集》第六卷29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可这样的论述姿态,毕竟是极少数。

  那么,是否晚清以降文章体裁是什么意思,中国散文便走上穷途末路了呢?非也文体活动表现怎么写。我在《中国散文小说史》第七章“从白话到美文”,有一段总结性的论述: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二十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文体方面表现怎么写,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三十年代中期,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曾提及,五四运动后“散文小品的成功文体活动表现怎么写,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类似的说法,胡适、曾朴、朱自清、周作人等也都曾经表述过文体活动表现怎么写。考虑到此后小说艺术发展神速,而散文又在好长一段时间内失落了作为主心骨的“个人笔调”,鲁迅等人的判断稍嫌过于乐观。但如果说,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其“蜕变”与“转型”,并重新获得无限生机,则并非过誉。(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第21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这是我对散文的性质、命运及演进脉络的基本陈述。基于此设想,加上我对网络时代文化权力转移及读者兴趣变化的理解文体方面表现怎么写,得出曾经风光无限但在20世纪却沦为配角的“文”,在21世纪有可能重返舞台中心的预测。

  这就说到当初对于新世纪文学走向的讨论,其中牵涉我的一则短文。1999年底,为迎接新世纪的曙光(那时普遍认为,2000年元旦即“新世纪”第一天),我应邀畅想未来。那则短文最终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初刊2000年1月3日《文汇报》,题为《小说霸主地位受到挑战》。2000年2月1日《文论报》转载时,改为《学者陈平原预言21世纪诗文东山再起小说风光不再》,显得更加耸人听闻。“在20世纪颇为风光的以叙事为主体的小说,在新世纪将受到挑战,一度沦为配角的诗文,有可能重返舞台中心。文学成为‘修养’而非‘技能’的理想有望实现。……就想象之丰富,叙事之细腻以及场面之波澜壮阔,影视的潜力远非小说所能比拟。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曾经风光无限但在20世纪却沦为配角的诗、文将有可能重返舞台中心。至于各种人物传记文体局工作有前途吗、历史叙述、风土记忆、文化随笔乃至人文社科的专门著述文体局工作有前途吗,都将夺去原先属于小说的‘注意力’。”众多激烈争辩声中,最值得推荐的是《北京文学》2000年第6期刊发的《小说的前景及想象力——平谷金海湖文学现状研讨会纪要》,那是著名小说家林斤澜先生发起,我等积极参与的学术对话(参见陈平原《怀念“小说的世纪”——〈新小说〉百年祭》,初刊《书城》2003年第3期,收入《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预言有得也有失文体活动表现怎么写。今天中国小说(尤其长篇小说)生产量如此之大,且依旧是中国读者的最爱,这点出乎我意料之外;至于先见之明,则是对于诗文重返舞台中心的预测。今人之“想象中国”,依然可以、或理所当然地,还是以小说为核心文类;诗歌作为语言艺术中最敏感、细腻且奇崛的表达,某种程度成为现实生活的象征与预言,故也常被研究者谈及。我想特别提醒的是,传统中国至关重要的“文”及其现代转型——不仅是美文、小品、杂感、随笔,甚至包括演说稿、回忆录、口述史、轻学术、大家小书、纪录片解说词等,也都值得关切。

  在通常所说的四大文学体裁中,最难“与国际接轨”的,无疑是散文。对于什么是散文,以及散文的边界、魅力与发展前景,学界至今尚无共识。而我心目中的散文,不一定以叙事或抒情为主,也可以议论为中心,也就是说,更接近古代中国的文章或英国的ES⁃SAY(随笔)。此种阅读趣味与史家眼光,不妨参见周作人的《美文》、鲁迅的《小品文的危机》,以及郁达夫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

  多年以前,我曾专门撰文辨析“随笔”的立意、宗旨、技术及境界:“作为一种以说理为主的文体文体方面表现怎么写,‘随笔’不同于逻辑严密的‘专论’,也不同于笔墨轻盈的‘小品’。一定要下定义,只能说是‘有学问而不囿于学问,能文章而不限于文章’。这种说法,既有ESSAY东渐的意味,又与蒙田、兰姆等保持一定距离。必须考虑中国古老的‘文章’传统,并不因白话取代文言而自行中断。或秦汉,或魏晋,或唐宋,或晚明,取径不同,姿态自然各异。至于全盘“复制’英国随笔的,不能说没有,毕竟不是主潮。”(陈平原:《关于“学术文化随笔”》,初刊《文汇报》1996年9月21日,收入陈平原《依旧相信》,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此类文章,以学识为根基,以阅历、心境为两翼,再配上适宜的文笔,迹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在我看来,最能体现这一文体趣味的,是周氏兄弟的写作,以及创刊于1924年的《语丝》周刊,还有活跃于上世纪十年代思想文化界的《读书》杂志。

  有感于此,35年前,钱理群、黄子平和我合编“漫说文化丛书”。该丛书共十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2年初版文章体裁是什么意思,目前已是第五个版本(1990/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版、2018年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版、2020年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版,以及202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版)。一套小书,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刊行,可见其生命力旺盛。多年后回想,这生命力固然主要得益于那四百多篇精彩选文,也与吹响集结号的八十年代文化热、寻根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视野密切相关。时过境迁,这种小里有大、软中带硬、兼及思考与休闲的阅读趣味,依旧有某种特殊魅力。有感于此,出版社希望我续编“漫说文化”丛书。考虑到钱、黄二位的实际情况,我改变了工作方式,带领十二位在京工作的老学生组成读书会,用两年半的时间,编选并导读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散文随笔。这就是刚刚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漫说文化丛书·续编”,含《城乡变奏》《国学沉浮》《域外杂记》《边地寻踪》《家庭内外》《学堂往事》《世间滋味》《俗世俗民》《爱书者说》《君子博物》《旧戏新文》《闻乐观风》等十二册。

  依旧不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文学史,而是以文学为经、以文化为纬的专题散文集:“选择一批有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横生的散文分专题汇编成册,一方面是让读者体会到‘文化’不仅凝聚在高文典册上,而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在为你所熟悉的一种情感,一种心态,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此改变世人对散文的偏见。让读者自己品味这些很少‘写景’也不怎么‘抒情’的‘闲话’,远比给出一个我们自认为准确的‘散文’定义更有价值。”(陈平原:《漫说“漫说文化”》,初刊《北京日报》1992年11月18日,收入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具体选文时,强调文化底蕴、阅读感受与作者声誉三合一,力图兼及文章与学问(太学术的不收,太没学问的也不收)、日常与诗意(注重常识,谢绝空论,加上篇幅限制,不收六千字以上的长文)、个人趣味与公共立场(尽可能见微知著,纸背压着心情,且隐约可见大时代的投影),因此,此等文章结集,蕴涵着时代气息与国家记忆,体现近/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感受与表达。

  正编与续编,合起来近千篇文章,囊括了整整两个甲子的风起云涌,鸟语花香,共同组成了一个多世纪中国人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变迁史文体方面表现怎么写。正编收1900—1980年文章,基于文学史家立场,增删去取,褒贬抑扬,与我们的专业著作密切相关;续编选1980—2020年文章,更多体现同代人的立场与趣味,编者既在场也超脱,感同身受之外,更多地作为观察者文体方面表现怎么写,见证大时代的潮起潮落。在这个意义上,这套书呈现的,除了是“另一种文章趣味”——偏向于随笔而不是美文、小品、新闻与杂感;还是“另一种历史记忆”——注重相对悠长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而不是迫在眉睫的与经济,这一选择,基于时代风云的变化、教育水平的提升文章体裁是什么意思、国际视野的拓展,以及由此形成的读者趣味。尤其是将续编十二册的书名及目录摊开来,很容易感受/体会这一点。当初谋篇布局时的殚精竭虑,以及编选中的博采旁收,锱铢必较,此等苦心经营,要的就是这个兼及“文章趣味”与“历史记忆”的效果。

  古今中外,凡选家皆有偏见,更何况还存在文章篇幅、体例、地域及版权等方面的限制。只是如此呈现方式,使得原本一地散珠的“散文”,有可能在某个旗帜下集合起来,让其兴味与意涵得到很好的呈现。边界的不确定,以及表达的平实、散淡与驳杂(相对于小说的阔大或诗歌的深邃)文章体裁是什么意思,使得单篇文章显得“轻”或“薄”,分量不太够;但也正因其没有过分“坚壁清野”,分专题编选散文集时,更容易向四面八方拓展,突破条条框框,吸纳各种/类的精彩文本。

  不同于文学史著之表彰作家才华,专题散文集更多考虑读者感受。若能以史家眼光广泛阅读,提炼精彩的主题,开掘深刻的意旨,呈现辽阔的视野,采用合适的编选策略,兼及文学、思想与学问,散文完全同样可以“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学的四大体裁是
  • 编辑:刘课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