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足球资讯  欧冠

加码跨周期政策对冲外部风险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10-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中,认真分析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化解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的矛盾。为此,中国经济时报约请对国内外经济密切关注的专家循着外部不确定性这条主线展开讨论,最终落脚到国内宏观政策应对,以期对国内经济展望保持严谨清晰的研判。

嘉宾

连 平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陈卫东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

黄剑辉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主持人 范思立

不确定因素拖累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是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请重点谈谈当前我们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

连平:全球疫情反复拖累世界经济复苏步伐。6月下旬以来,受德尔塔变异毒株影响,全球疫情反复,至9月下旬每日新增病例超40万例。与前一时期新增病例主要来自印度、巴西等发展中经济体不同,本轮疫情反复主要集中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相对而言,印度、巴西的疫情有趋于平缓的态势。全球疫情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使得世界经济恢复动能有所减弱,四季度世界经济恢复脚步可能继续放缓。

美国通胀居高不下,就业情况有所好转,美联储年内缩表概率提升。8月美国CPI为5.3%,较上月小幅回落;核心CPI为4.0%,也略低于上月;PPI同比上涨8.3%,为2010年来最大增幅;表明美国通胀压力仍然高企,市场开始质疑“通胀只是暂时”的观点。虽然当前就业数据恢复至疫前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美联储加息似乎依然遥远,但近期关于年内缩表的预期愈发强烈,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申明再度暗示11月将宣布缩表,12月可能开始执行,甚至有部分讨论内容提及2022年加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可能导致全球货币政策环境发生转折,近日英国、挪威央行发表鹰派言论,暗示其在近期也可能收紧货币政策。

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释放了鹰派信号,表示可能于四季度或明年上半年开始放缓购债规模,市场开始看空美债,美债价格下跌、收益率上涨。在触发“靴子落地”效应前,美债收益率可能持续上涨。美债收益率上涨可能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带来资本流出和汇率风险冲击。疫后美联储实行天量宽松政策,全球美元流动性泛滥,美元广泛流入发展中经济体,使得后者积累了大量外债。美债收益率快速上行,将压缩美国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实际利差,使得美元资产更具有吸引力,引发美元资本回流。而美元资本回流,又将扰乱这些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价格产生冲击。再考虑到美元升值直接压低发展中经济体货币汇率,从而加速发展中经济体的货币资产抛售,进一步推动美元资本流出,容易形成“汇率下跌-资本外流-金融资产价格下跌”连锁反应风险。

陈卫东:一是发达经济体复苏放缓。在疫苗快速接种和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下,上半年发达经济体复苏加快。但随着三季度欧美地区疫情反复,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8月经济增速放缓,美国经济仍受困于疫后的物价上涨、供应链短缺和劳动力短缺。

二是贸易额增长很大程度是价格因素推动。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物流运输成本提高、供应链短缺等因素影响下,贸易对于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减弱。目前,从规模上看全球贸易复苏较快,但对于大多数出口企业来说,虽然订单不断增加,但盈利改善有限,部分企业甚至陷入“出口越多,亏损越多”的境地,主要是原材料和运输成本提高,导致出口利润下降。此外,由于主要航运港口不时发生疫情,全球航运运力紧张,集装箱一箱难求,运费大幅上涨,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目前全球交货时长为近20年来最高。国际贸易的良好表现可能很大程度上掺杂了价格“虚火”,随着大宗商品价格逐渐企稳甚至有所回落,国际贸易复苏可能已接近触顶。

三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风险抬升,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风险环境有所恶化。2021年7月,全球经济风险指数为42.0,较3月份提高5.6个点,主要受全球新增确诊病例增加、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弱化、美国通胀抬升、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入减少等因素影响,特别是随着美国通胀快速上行,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不断升温。由此可见,三季度不仅全球经济增长的硬指标有所回落,经济增长预期、货币政策环境等软指标也逐渐收紧,增加了经济复苏的难度。

黄剑辉:受疫情扩散和刺激效应消退影响,全球经济增速继续放缓。8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回落至54.1%,较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回落。OECD综合领先指标8月达到100.7%,继续回升,但回升幅度已连续5个月放缓。IMF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存在较多不确定性,重点需观察疫苗接种和美联储货币政策执行的情况。

主要国家经济景气回落。美国8月制造业PMI报61.1%,从上月的历史高点回落,同期服务业PMI为55.1%,较前月回落4.8个百分点,连续第3个月大幅回落。欧元区7月制造业PMI报61.4%,连续第二个月回落,但仍处于高景气区间;服务业PMI报59.0%,较上月的历史次高点回落0.8个百分点。日本8月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分别回落0.3和4.5个百分点至52.7%和42.9%。

全球通胀压力持续上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笼罩全球,供应短缺所导致的价格波动在短期内或将延续。美国8月CPI同比上涨5.3%,较前值回落0.1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上涨4.0%,较前值回落0.3个百分点,物价涨幅趋缓。欧元区8月CPI同比上涨3.0%,较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同期核心CPI同比上涨1.6%,较上月高0.9个百分点。日本7月CPI、核心CPI分别为0.2%和0.4%,前者持平于上月,后者上升至2020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年内缩表的预期愈发强烈,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申明再度暗示12月将开始实施缩表。欧央行率先缩表,在9月9日议息会议之后,欧央行宣布维持三大利率不变,同时表示将在未来一个季度放缓紧急购债步伐,朝着结束紧急援助迈出一小步。

PPI与CPI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价格传动机制受阻

中国经济时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飙升的影响,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不断创出新高,但消费者物价指数在低位运行,致使PPI与CPI剪刀差不断扩大,请问国内价格领域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连平:三季度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环比上涨5%,同比上涨27.3%。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4%,涨幅最大的能源、钢铁、矿产、有色类分别同比上涨52%、43%、35%、32%;其中,受限产能政策影响,矿产类指数连续3个月环比回落,其余指数环比均有所上涨。美国原油生产受飓风影响,库存超预期缩减,提振国际原油价格,9月WTI、布油价格环比正增长,同比涨幅分别扩大到78.2%、80.3%。金属产业限产影响明显,螺纹钢、线材等主要产品库存大幅减少,主要钢厂开工率跌至历史同期低位,产销比降至2011年以来最低点,螺纹钢价格同比上涨47.7%。能耗“双控”政策加码、风力水力发电量下滑叠加工业补库需求平稳回升,电耗超季节性上涨,环渤海九港煤炭场存量同比下跌20.9%,动力煤价格同比上涨55.7%,电厂供电能力承压。

短期内,双控与保价稳供政策的平衡是引导上游材料价格走势关键因素。随着“金九银十”需求旺季的到来,严格的限产限电政策将会扩大供给缺口及上下游通胀差,或将呈现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大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可能形成外需挤出效应。预计PPI与CPI剪刀差可能进一步拉大,PPI或将于11月后出现明显回落趋势。生产资料价格向生活资料价格传导的效应受需求约束,尚未清晰体现。四季度仍需关注散发性疫情对于消费及相关服务、产品价格的影响。

陈卫东: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支撑PPI涨幅持续高位运行。7、8月份PPI同比分别上涨9%和9.5%,创13年来新高。三季度,大宗商品价格整体高位徘徊,呈结构性分化走势。在夏季用电高峰叠加环保限产影响下,煤炭价格持续攀升;极端天气冲击以及库存不断减少,天然气价格大幅飙升;欧佩克增产、疫情反复导致石油需求走弱,供需矛盾缓解,原油价格高位震荡下行。煤炭、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中国PPI涨幅继续上升,主要表现在黑色金属冶炼等上游行业价格出现明显上涨。

二是疫情反复以及猪肉价格降幅扩大,导致CPI涨幅低位下行。7、8月份,CPI同比上涨1%和0.8%。国内疫情反复导致外出就餐消费受到抑制,生猪产能进一步恢复叠加上年高基数效应,生猪价格继续下探。

三是PPI与CPI剪刀差再创新高。2021年以来,中国PPI与CPI剪刀差呈不断扩大态势,8月份达到8.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这表明上中下游产品价格涨幅不同步问题愈发明显: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上游行业盈利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中下游行业企业议价能力弱,被动承担成本上涨压力。

黄剑辉:PPI方面,尽管我国已出台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但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冲高,国内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两高项目持续收紧,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进而推动PPI连续反弹。由于去年9、10月基数较低,未来两个月PPI或将惯性冲高,年底才会见顶回落。CPI方面,由于终端整体需求偏弱,PPI向CPI的传导并不顺畅,加之猪肉价格仍在低位,预计CPI仍然相对平稳,年内升破2%的可能性不大。

继续实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

中国经济时报: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不稳固、不均衡的矛盾,展望四季度,继续实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对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哪些建议?

连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在四季度发力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四季度专项债发行将有所提速,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推升基建投资增速上升;制造业利润将持续回升,三季度对制造业形成制约的监管政策也可能缓解,制造业投资增速将回温。

四季度在稳健偏松货币政策下,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放松流动性,必要时可能会降准促进信贷稳健增长。一是继续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用好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支持银行补充资本,进一步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二是会进一步推进信贷结构性调整,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继续缓解纾困政策到期后薄弱环节的流动性紧张问题。三是可能择机降准0.5个百分点,在防止“资金淤积”的情况下释放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实际利率水平,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信贷增长。四是可能平稳置换第四季度到期的MLF,补充流动性缺口,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五是将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可能采用压降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通过OMO和MLF向银行提供短期和中期资金、政策预期引导、或下调一年期LPR利率等方式进一步压降银行负债成本,提高企业议价能力,降低市场实际利率15个基点至25个基点。六是继续稳定开展CBS操作,提高中小银行利用永续债补充资本能力,同时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引导其对小微、民营企业、“三农”、扶贫等领域的信贷投放。七是鼓励地方监管机构与银行合理控制信贷风险审批强度,避免过度打压刚需信贷需求。八是鼓励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结构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保持“风险中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陈卫东:疫情得到有效精准防控是经济持续恢复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来看疫情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局部疫情反复或是常态,要通过加快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研发和普及,增强疫情应对的精准性,提高市场主体应对疫情反复冲击的弹性和韧性。考虑到稳增长压力有所增大,宏观政策要做好跨周期安排,加快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等财政支出进度,促进资金与项目的对接,货币政策在保持定力的同时增强前瞻性和有效性,加强重点人群就业保障,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稳妥推进能耗双控政策。

第一,加快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等财政支出进度,促进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加快节能环保、科学技术、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等进度相对滞后领域的预算支出。根据政府性基金全年支出预算,9—12月份政府性基金支出需要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主要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将增大,9—12月份需要完成1.8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发行。各地需要在已有项目基础上推动加快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推进资金与项目的对接落地,同时做好项目执行、资金使用的管理。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跨周期安排,加强项目储备,推动年底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要注意做好财政与金融政策配合,避免债券的集中大规模发行对流动性造成较大冲击。

第二,货币政策在保持定力的同时增强前瞻性和有效性,做好政策衔接。一是坚持“稳”字当头,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应用,继续加大对部分领域的定向支持,通过强化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支持中小企业及困难行业融资,确保其稳健经营和加快恢复。二是坚持“以我为主”,但要警惕外部输入性风险。密切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的进程及影响,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力度,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三是增强货币政策前瞻性,做好政策衔接。一方面,进一步平滑信贷投放节奏,以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将于年底到期,需要增强政策前瞻性,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做好政策衔接,帮助小微企业跨越政策到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加强重点人群就业保障。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保持相关服务业行业就业稳定。在教育“双减”政策推进的同时,落实好教辅人员离职的合法保障,并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加强相关岗位资源储备、举办求职接洽会等方式帮助教辅行业从业人员再就业。继续做好2021年秋季应届生毕业就业工作,积极推动特大型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降低落户门槛,加强对职业选择的正面宣传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四,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继续延长减税降费等财政政策和两项货币政策直达工具,对部分受损严重行业和恢复不及预期行业可定向、阶段性减免和延迟缴税,稳定市场主体预期,为中小微企业持续恢复提供保障。二是高度关注出口企业经营。四季度出口回调、运费成本将加大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可在优化通关手续、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创新跨境电商、推动出口转内销等方面稳定出口企业经营。三是加快推动中小企业“上云”,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第五,“先立后破”避免“一刀切”,稳妥推进能耗“双控”政策。一是做好存量优化、增量控制。能耗双控压力较大的地区,要积极推进存量设备、工艺的改进,加快推动钢铁等行业产能置换。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对传统行业的抽贷、断贷。在能耗“双控”压力较小的地区,加强新增项目审查,通过技术提高用能效率。二是根据形势变化推动进出口关税政策调整。前期已出台钢铁相关产品出口关税上调、进口关税降低的政策,为更好配合压减限产政策推进,可根据供需形势适度调整钢铁、煤炭等进口政策,利用外部资源满足国内需求。

黄剑辉:货币政策要“以我为主”,保持稳健。一是继续做好跨周期设计。央行将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同时,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统筹考虑今年和明年货币政策的衔接。在货币政策考虑上以我为主,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即在内外平衡中更多关注内部平衡。二是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特定领域监管趋严、影子银行体系持续收缩情况下,下一步表内贷款需要起到托底社融增长的作用。三是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在行业结构方面,既要助力中小企业、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稳定,又要加大对制造业、绿色金融、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等领域的融资支持,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财政政策要发力稳增长。由于此前财政支出和新增地方债发行进度偏慢,年内财政会明显发力。财政政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提升政策效能,更好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一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施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监控分析研判;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资金需求,保障基本民生,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强化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指导地方加强项目储备。二是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积极推进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税收立法,稳妥推进后移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改革并稳步下划地方等。三是积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继续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继续加大中央对地方财力支持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强化地方责任落实,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加强对困难地区的支持;积极发挥财会监督职能作用,强化政策跟踪问效。

焦点丨2021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时报时评丨统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防风险

视点丨拉闸限电对相关行业稳价保供提出挑战

商道经纬丨可再生能源消费频获激励 配套政策尚须加速完善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png格式图片 http://www.xinzhiliao.com/rq/ertong/14307.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幼儿园春季开学通知2021,蜜桃成熟时在先线观看,陈传柏,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