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国内资讯

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3-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国文化产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经济转型升级为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动力源泉。截至今年4月,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已达69.8万家。

  与科技的融合,与金融的融合,与不同业态融合发展回首我国文化产业起步、发展、壮大的历程,每一步都值得回味与思考。

  今年以来,国内电影市场的红火引人关注。从《西游降魔篇》到《致青春》,再到《中国合伙人》,国产影片票房呈现“井喷式”增长。据初步统计,截至5月12日,全国电影票房已超过81亿元。这其中,国产电影贡献出了50.73亿元的票房,同比增长达157%。数字之外,影院售票处前排队的“长龙”也足以证明人们观影需求的旺盛。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正得到进一步释放,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消费偏弱的状况。而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为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据统计,2005年至2012年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文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带来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文化领域的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因素、科技力量、科技成果融入文化领域,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认定了包括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内的16家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基地内不但具备较为完善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专业的配套服务体系,还可以为文化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专业化创业服务通道等,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后的成果转化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同样改变着文化消费的形态。近年来,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层出推新,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娱乐消费的渠道和方式。文化消费已经不仅仅依赖印刷品、电视、剧场等传统的文化载体,而呈现出随时、随地、移动化等特点。移动阅读、网络电视、手机动漫等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和使用,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得到迅速扩大。

  然而,按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估算,每年相应的文化消费应达4万亿元,但2011年的实际消费刚突破1万亿元。文化领域还是我国少数几个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领域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产业的发展和消费力释放,还将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得到进一步体现。“文化产业与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将带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扩散效应,实现利益关系调整的新突破。”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说,“在文化产业环境下,新型城镇化将找到新的发展动力和模式,县域经济发展也将找到新的突破口。”

  如果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催生了新兴业态的话,那么文化与金融的“牵手”则为产业发展壮大了资本实力。在6月刚刚结束的上海电视节上,上海首只影视专业基金正式发起,总规模达30亿元。“未来,带有资源的、主动的、以盈利为目标的资本将持续推动我国影视行业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基金发起方之一、弘毅投资的总裁赵令欢表示。此前5月份,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与国内知名民营舞台剧品牌“开心麻花”正式签约,成为开心麻花的股东。

  善于运用金融手段,是衡量一个产业迈入成熟的重要标志。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促进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提供了政策支撑。人民银行与中央九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从加大对文化产业信贷支持、金融产品创新和建立文化产业的信贷业务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进入了重大历史机遇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基金数目已超过120家,其中包括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银文化产业基金在内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金,中国新影视整合基金、汇力新影影视基金在内的影视产业专项基金,陕西文投艺术品投资基金在内的艺术品投资基金,以及聚宝计划基金在内的网络游戏专项基金等,总规模已超过1400亿元。

  与此同时,各金融机构的文化类金融产品及业务创新也不断涌现:文化产业信贷规模快速增长,一些定制化、个性化银行产品及服务不断发展。文化企业发行的债券类型涵盖了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可转让公司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市场上主流的债券品种。艺术品投资信托也吸引着社会资金进入文化市场。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积极规范开展文化产权交易,探索推动文化无形资产评估。

  随着出版发行、广电网络等国企股改上市和影视、动漫、旅游、演艺等民企公开发行股票,社会资本纷纷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1家文化企业在A股和香港H场上市,证券市场的文化企业板块初步形成。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突破,整体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

  在政策红利和资本合力的双重助推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大大小小的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市场逐步走向规范的过程中,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1万多家,混合所有制及民营广播影视制作经营企业5000多家,民营企业在印刷复制企业中比重占80%以上、在出版物发行企业中占70%以上。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企业是文化市场血脉中活跃的“细胞”,是市场竞争中的主体。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了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在前不久结束的深圳文博会上,第五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企业总主营收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比上届增长28%。这其中既有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化企业,也有动漫游戏、网络文化、主题公园等新兴业态的文化企业;既有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等老字号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也有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反映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多种门类、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本届“文化企业30强”在推荐企业类别、范围以及评价指标、权重设定方面均作了部分调整。但在多项指标标准提高的情况下,今年入围企业总数仍达到113家,比去年增加46家,显现出各地文化企业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

  企业活力来自于体制改革。10年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视制作、发行、广电传输和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近7000家,核销事业编制近30万个,重塑了一大批新型市场主体,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的实力活力竞争力大大增强。

  企业活力来自于充分的市场竞争。2012年,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成立,文化产业年收入将超过2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企业;2012年,中国出版集团总资产突破100亿元,营业收入首次出现了10亿元量级增长,实现利润5.85亿元,比上年增长36.18%;2012年,完美世界游戏出口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客户端网游海外出口36%市场份额这些文化企业在实践中开拓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成长为世界级的“文化航母”积蓄着力量。

  还有诸多文化企业因其“高成长性”而备受瞩目:作为地方出版集团后起之秀,黑龙江出版集团近年来实施精品战略,先后有38种图书获国家大奖或进入国家重大出版项目,集团目前已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出版产业集团之一;武汉传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跨界”文化和语言服务两大产业,其打造的“云翻译服务平台”已在影视等文化领域得到了应用推广

  为了让更多的文化企业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规则,适应国际贸易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近年来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一批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贸易平台影响日益广泛,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成交额达1665.02亿元、出口成交额达123.82亿元、总参观人数达479.17万人次,分别比上届增长15.98%、7.46%和36.45%。借助贸易平台,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十年发展只是一个起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机制和物质基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市场实力主体,下一个十年,文化产业腾飞的“引擎”已经发动,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记者 金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