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体育赛事的环境影响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3-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节的“环境”专指自然环境。体育赛事与举办地自然环境要素和系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共生”关系。赛事对环境的依赖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赛事运营所利用或消耗的资源和能源都来自于自然界;其次,一些赛事(如帆船、滑雪、山地自行车和攀岩等)的举办还对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地貌条件和地表自然覆盖情况等)有很强的依赖性。举办地也会利用赛事举办的机会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利用赛事产生的经济效益“回馈”环境建设。

  国际奥委会(IOC)、各单项体育组织以及各国国家奥委会(NOC)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之后共同签署了《地球宣言》,将环境主体纳入了奥运会申办手册当中。1994年的奥林匹克运动百年纪念大会上,环境保护被正式列入《奥林匹克宪章》,成为继“体育”与“文化”主题之后的第三大纲领。国际奥委会对主办地在环境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奥运会会场和附近居民的负面影响要降到最低限度;保护自然环境和受到影响的生态系统;供应商和承包商必须遵守环保指导原则;将比赛地点设在紧密的地区;所有的比赛场地和训练场地必须设置在离奥运村30分钟车程以内的地方;使用节能设计和材料;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能源;保护和重复利用水资源;尽量减少和避免浪费;尽量使用无毒物质;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材料,在就餐场所尽可能使用非一次性餐具和餐盘;在所有的比赛场地使用可回收的垃圾箱;尽量采用电子方式传输信息,辅之以纸张重复利用措施,以便节约纸张;观众只能乘公交车到奥林匹克运动会场地。国际奥委会的上述要求影响着各级体育赛事和各级地方政府,确保了环境和体育赛事的协调发展。

  环境改善是赛事之于举办地的一项重要遗产。因此,很多城市都将改善环境纳入赛事规划的范畴。例如,“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贯穿申办、筹备和举办奥运会全过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已成为目前市内规模最大的绿色生态园区。奥运村通过地热等清洁能源取暖,大规模使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成为了一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绿色家园。绿地覆盖率为48%,达到了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水平。体育赛事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改善举办地的自然环境。

  首先,体育赛事是一个重要的环保意识宣传教育机会。例如,2007年世界杯橄榄球赛中,法国卫生、青年与体育部长罗斯利娜·巴舍洛·纳尔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长让·路易·博洛等官员以及法国世界杯橄榄球赛组委会主席拉帕塞联合宣布将本次比赛办成“环保型比赛”,并采取在赛场及举办城市张贴环保行为宣传画等方式宣传环保意识。在国内,体育赛事也成了宣传环保意识的一个有力工具。例如,青海省在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中就树立了绿色环保的办赛理念。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环保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都是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的协办单位。青海省也很注重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组委会成员单位中包括林业、环保等部门。自赛事活动举办以来,省环保部门已组织环保志愿者200多人,通过印发环保科普宣传材料、制作宣传展板和横幅等方式,向当地居民和国内外游客普及环保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见附录三: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与环境环保)

  其次,赛事(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赛事)可以“倒逼”举办城市进行环境治理。例如,北京为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从正式竞办开始就一直承诺实行“绿色”奥运,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如降低颗粒物污染、控制工业扬尘和机动车污染、大力种草植树等)以促成城市的综合环境治理。

  体育赛事的负面环境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例如,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计划修建的北欧滑雪赛场就对当地灰熊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大量人流的涌入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如城市垃圾、二氧化碳排放等)。据法国环境及能源管理署评估,2007年世界杯橄榄球赛举办过程中,250万观众留在赛场的垃圾就高达780吨,整个比赛活动产生57万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其中84%由运动员及观众的交通运输造成①。

  资源与能源消耗问题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节约资源已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体育赛事主要消耗的资源包括能源和水。赛事举办所需要的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场馆维护、食品准备等各方面都需要巨大的能源开销。如据法国环境及能源管理署评估,2007年世界杯橄球赛期间,12个赛场的照明用电就超过470万千瓦时①。体育赛事需要的水包括饮用水、场馆及设施清洁用水、某些设备或某些运动项目所需的水、参与者的洗漱用水等。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节水机制或水循环工作系统,极容易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