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综合体育  体育明星

"一切都是为你好",用"负罪感"逼孩子听话,会成为孩子的阴影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3-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超市的玩具区一直都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玩具,孩子感觉自身仿佛置身在天堂,同时也满怀期望的希望父母能给自己购买想要的玩具。


一个小女孩,带着口罩驻足在芭比娃娃的货架上,看着粉红色的货架上摆放着不同款式的芭比娃娃玩具套装,虽然大大的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但不难看出其双眼都绽放出光芒。

小女孩很欣喜的站在货架前,几乎是从头至尾每个芭比娃娃套装都看了一遍,后面来了一个推着购物车的中年女性,应该就是小女孩的妈妈了,只见她的妈妈看着自家孩子又站在玩具面前不肯挪窝,便脸上挂着无奈的表情想要装作看不见侧着身喊孩子:"我们该去买菜了哦。"

小女孩却很直截了当的把自己的渴望表达出来,指着一个自己对比了好久的芭比娃娃套装对妈妈说:"妈妈,这个芭比好漂亮,有一头好长好长的头发和漂亮的裙子。"

看来是逃不过了,孩子妈妈无奈选择面对现实,不过她看都没看那玩具货架,直接上前抓住孩子的肩膀:"听话,我们还要赶着回家,爸爸马上就要下班了。"

小女孩还是不甘心,不肯跟随母亲离去,满脸委屈的看着母亲。

可是孩子母亲一开始好言相劝,最后也按捺不住脾气,很强硬的想要拉孩子走,小女孩哇哇大哭起来,女孩妈妈困窘的说:"前段时间爸爸妈妈都没去上班,家里钱都不多,上个月不是刚给你买了布娃娃,你怎么就不能体谅一下爸爸妈妈的辛苦呢?"


听到母亲这番话,小女孩一下子就收住了哭闹声,有些不知所措的低下头揪住自己的衣摆,最后沮丧的跟着母亲离去。

像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家长们利用孩子产生的"负罪感",从而产生压力以达到劝阻目的的方法手段。

很多家长对于这一方法的使用是得心应手,也确实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注意,在这背后,可能给孩子留下来阴影。

一:家长喜欢用"负罪感"劝阻孩子的原因

"负罪感"是一种比较主观的心理情绪,当一个人做了一件自认为违反了自己良知,或者对他人有侵扰的事情时,就会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以及自身产生后悔或者罪过的情绪,满怀愧疚感。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要求会加重父母的负担,或者是自己的选择和快乐其实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认知会导致孩子产生"负罪感",从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发挥很快的见效,而一些家长在尝到甜头之后,就会依赖上这种方法的采用,以达到自身对孩子的教育目的。

1.提升孩子的行动力

但孩子产生负罪感的时候,就会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负面情绪和拖延症状也会成为孩子的愧疚根源,孩子会认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是被父母所否定的,所以就会使得孩子的自我驱动力得到改善,孩子开始主动地进行进步和提升,从而提升孩子的行动力。

2.有助于父母教育理念的更好输出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我意识会逐渐的清晰,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想要遵从自身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孩子一般面对父母的教导都会有逆反心理,想要依照自己的意愿行动,这就导致教育理念得不到很好的实施。


而如果利用孩子产生的"负罪感",孩子会摈弃和压制自身的想法,从而在心理上选择妥协,使得父母的教育理念能够被顺利的实施,家长传达给孩子的教育信息,可以更好的被孩子接纳,相对性的家长的教育负担也相应的有所减少,孩子更加倾向于按照父母的心意来完成任务目标。

孩子能够乖巧听话且懂事是每个家长所希望的,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总是想要尽可能快速的进行压制。

每个人,包括年龄尚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道德伦理标准,若自身行为甚至意识违背了这个标准,就会产生愧疚之情和负罪感,更方便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

二:利用"负罪感"达到教育目的有什么负面影响?

利用"负罪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一边情况下都会很快的见效,所以一些父母都会习惯性的采用这一方法,可是凡事都有正反两面,父母给予孩子的负罪感会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阴影,不仅仅是自我价值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体现,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举止。

1.负面情绪的积压

孩子产生"负罪感"后选择的妥协,其实是对自我需求的压抑,慢慢的负面情绪被积攒,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在这种不良的情绪的影响下,无法全身心的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


2.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因为担忧父母对自身产生失望和不满,为了减少负罪感,孩子从而选择无条件的妥协和顺从,忽略了自身的需求,对他人的要求有求必应,这样一来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有着不良的导向,影响孩子在成长发展中的判断。

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被"羞耻心"和"负罪感"裹挟的孩子,会对自身的价值定位形成偏差认知,对他们的快乐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综上可见,"负罪感"教育是不可取的

三:如何正确的表达自身对孩子的期望以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在六岁之前,一个人的人格就已经成形,他对于生命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方式及情绪的基调都已经固定。


所以在童年时形成的那些观念,哪怕是那些错误的观念或者解读,也会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所以对于教育方式的选择家长也要多加注意,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

1.多夸奖和和鼓励孩子

夸奖和鼓励可以给人自信和东西,对于孩子的进步和发展则更是如此,孩子们需要得到家长的赞美,这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在面对困难和失败的时候更有勇气,同时也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父母做好模范榜样形象

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就要做好一个模仿榜样作用,同样家长不应该施加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应该先过好自己的生活,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宽泛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营造一个和缓的亲子关系。

3.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

家长是领路人,家长如果想要和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促进教育引导目的的达成,那么前提就是要学会尊重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互动中增加了解和认识。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在习惯养成中,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相反,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促成良性发展。

我是小鹿妈咪,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专注育儿知识和分享育儿经验,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关注我,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